又是大风又降温了,北京下暴雪,这边虽然没那么夸张,温度也让人很有刺激感
周末去了趟沪苏,在苏州的火车站看到林毅夫《从西潮到东风》,59块,这价格有点肉痛
冲着这名字还是买下了,翻开就放不下了。之前也看过些经济学的著作,没看到写的这么真
理论清晰,数据翔实,在火车上,在床上,放不下手
这一个月来认真上了几天课,学了些经济学的皮毛,才明白有些东西的原理是什么
但是也发现学者、决策层、经济个体还有监管者之间相互没有什么实际联系,相互隔离
可林先生的这书真的让人眼前一亮,脑中一醒
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时,铺天盖地的各式分析,然后就是股市暴跌,房价暴涨。出于对时事政治的关注以及对切身利益的影响,去探究过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如何。知识水平有限,没看明白,也没想出什么,更没有去分析过这样的危机会带来什么,应该如何改变等等问题。等到这几年项目做多了,涉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又开始去思考金融危机的本质,但是身在这个环境内,被主流价值主流思维左右不少,只是顺着既定的结果去想,这是别人的路,怎么走都已经有了定论,到头的时候或者分岔的时候,就迈步动步子了。
老是说中国是个泱泱大国,现在实力发展壮大的厉害,新闻上时不时会说外国求援,免除外国债务,我国经济稳定,外汇储备雄厚,社会安定团结,此等经济大国形象,到底如何,其实心里大都是模糊的,都是通稿的说法,切身体会不明显,反倒是觉得国家拿走的太多,享受的很少,大国体验若隐若现而不可名状。要说中国为什么会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的经济地位,到底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还是需要有个答案,需要有人来做个清晰透彻的解释。
之前还看多了郎教授的文章和时评,形成了些偏激的观点。看过林教授的这本书,再想想现实,对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如何利用中国的要素禀赋,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有了些正确答案。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技术和制度是决定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有限的资源增长条件下,技术进步将增加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影响产业升级,作为经济基础的产业结构变化将带动上层建筑的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则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内在动力。中国作为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以引进技术为先决条件的后发优势,其发展潜力将会继续带动整体经济的增长。但是,有效解决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资源浪费和环境危机、国际经济失衡和货币升值压力以及腐败和教育等增长过程中带来的外部问题,是保持增长潜力的必要条件。
此外,书中还就三农问题、城市改革、金融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等重点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值得好好思考。
总之,这个秋天来的突然,没看到什么特别的秋景,但是这本书,算是一个惊喜。这个秋天会过的很愉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