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伴好读书
(2014-11-30 20:45:37)
标签:
陕西大学生在线书评大赛征文文化 |
分类: 随笔 |
青春作伴好读书
——陕西省大学生在线“读书岁月”书评征文大赛漫评
厚 夫
青春岁月,是诗与激情的人生年华;青春岁月,也是人生不断积淀、充盈知识体系的大好时光。在青春岁月里,好读书、读好书,应是人生的常态。然而,在物质主义与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许多年轻人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已无沐手静心之定力。为了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激励广大学子多读书、读好书,以滋养人文情怀,培养民族精神,强化社会责任,建设和谐校园,陕西大学生在线发起的2014“读书岁月”书评征文大赛,正适得其时,无疑具有“及时雨”的重要作用。
这个活动自今年五月启动到现在落下帷幕,已历时半年之久,在陕西各个高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据网站工作人员介绍,许多高校精心组织这次征文大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撷取营养,滋润心灵。与此同时,网站先后收到400多篇高质量的书评。经初评遴选后,有90篇进入终评环节。11月20日,经终评会反复比较,无记名投票,最终评出各个奖次。
作为本次活动的终评委,我认真阅读了所有终评征文稿件,觉得这次书评大赛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这次进入终评的书评征文,主要围绕中外文学名著、人文社科著作、科普读物以及时尚类读物等对象展开。二是大学生们能比较用心地读书,在书评文章中谈出自己对阅读对象的审美判断,有些文章甚至能提出一些独立的见解。三是书评形式上不拘一格,既有相对规整的论文式,更有大量饶有情趣的书话随笔。
在这次终评评审中,原来组委会确定一个一等奖指标,终评委们却在反复比较后评出两个一等奖作品。这两个一等奖书评,一篇在潜心阅读冯友兰先生的煌煌巨著《中国哲学简史》时,敢于亮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表现出作者可贵的思考品格。另一篇书评《永远的马缨花》,则把目光投向已故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名作《绿化树》的小人物“马缨花”,别开只眼地阐发“马缨花”身上独特的人性之美。我的理解,这两篇一等奖书评之所以能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其关键点在于阅读者表现出敢于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并确立自己逻辑自洽的独立见解,而不是写一篇人云亦云的读后感。本次大赛二等奖书评《不平凡的平凡》,是针对著名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的书评,该文能紧扣阅读对象的特点,进行“平凡”与“不平凡”的辨析,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本次大赛的《陪他一起数星星——<小王子>书评》、《慢下来,把日子过成诗——<繁华不惊,银碗盛雪>书评》等书评文字,有诗性、有情调、有温度,非常讲究,真让人过目不忘。
说到此次书评大赛作品的不足之处,我以为有这样一些情况:一是同学们的阅读视野仍需要拓展。阅读对象中的经典文学名著不多,有影响的社科书籍不多,而时尚类与流行类书籍太多。经典文学名著是在中外文学长河中大浪淘沙留下的精品,代表人类的基本审美取向与价值取向;经典的人文社科名著亦然,也代表人类探索世界的深度与广度。阅读这些著作自然会有较大受益,也更容易让阅读者在浸漫的文字中滋润心灵,确立人文理想。古今中外许多大家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在青年时代抓住机会多读有思考、有价值的图书,这是打牢知识根基的重要方式。就这次书评大赛而言,阅读对象的选择对书评是有一定影响的。书评是对书籍阅读的附加产品,阅读对象倘若是一部名著,自然会让书评有一定优势;相反,一部没有丝毫影响的作品会让书评文章大打折扣。故而选择什么样的作品阅读也是一种学问。二是许多书评是简单的内容复述加上简单的个人感受,人云亦云的成分太多,触动阅读者心灵的深刻感受不多。既是书评,就是要在阅读中发现、在阅读中评判,需要讲道理,而不是简单地发感慨。这就需要阅读者的心灵沉潜下来,钻到书中,去发现书籍的内部肌理,欣赏书籍的美学特征,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写出充满生机的书评文章。相反,临时抱佛脚的“功利性阅读”应是不足为取的。
写到这里,我记得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李苦禅先生曾有这样的诗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事实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亲爱的同学们,青春作伴好读书,就让我们在读书中享受这快意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