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篇旧作,仍与我的知青记忆有关:《偷书》

(2011-01-12 13:49:34)
标签:

陕北

陕西日报

北京知青

文化

分类: 我的心灵空间

  说明:这篇旧作仍是与我的少年记忆有关,北京知青有关。此文刊发在《陕西日报》1999年10月15日的第6版上。记得当时是为《陕西日报》的“百姓百年珍藏岁月征文”而写作的。

偷书

厚夫 

 

一篇旧作,仍与我的知青记忆有关:《偷书》

  那件事仿佛一个梦,多少年过去了,却仍时时缠绕在我的脑际。

  记得,那是七十年代中期的事,我上小学二年级。那时,陕北的农村孩子,每天放学后都有做不完的农家活。比如打猪草、砍柴等。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和几个打猪草的小伙伴回到村里。伙伴随娃神秘兮兮地说,他经过反复侦察,发现知青叔叔们住过的窑洞天窗可以推开,咱们翻进去看看。

  说到知青叔叔或阿姨,我们几个孩子来了精神。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北京知青在陕北孩子的眼中,就像天上降下来的星星一样令人神往。他们既能吃白面馍,又会讲“洋话”,还爱看书、爱唱歌。尽管他们后来如同潮水一般退得无影无踪,但孩子们总记得他们的好处,哪位叔叔赠过一顶大黄军帽,哪位阿姨送过一支铅笔。我们也经常跑进衰草萋萋的知青院落里,面对着残败的窑洞愣愣地凝视半天……

  随娃一提醒,我们几个直奔知青院落。一人在院子外放哨,一人站在窗台上推人。我和随娃翻过天窗,进入黑乎乎的窑洞,窑洞里除了一张破席子外,还有陕北人盛粮食用的几个大架囤,架囤里随意堆放着一些杂物。随娃爬在架囤沿上,逐一搜索,发现其中一个里面堆了一大摞满是灰尘的书籍。随娃抽了一本,翻了几页,又准备扔进去。

  我眼睛一亮,直叫,“你不看算了,把书偷给我吧。”由于父亲是乡村教师的缘故,我的爱书,在全村孩子中出了名。我也经常把上山挖甘草、远志、柴胡等中药材卖的钱,全买成小人书看。

  “行,但得有条件。”随娃同意了我的要求。经过一番协商,我们达成了协议,我给他们三位每人打一筐猪草,再给每人两本连环画。

  随娃再次跳进架囤,把里面的书籍一古脑地全扔进我的筐子里。然后,我们乘着夜色,各自回了家。那天晚上,猪圈的那头克郎猪嚎了半夜,大概是太饿的缘故。我为了节省猪草换书,竟剥夺了它的正常口粮。一连三、四天,破绽终于露出了。那头可怜的猪拼命地撞墙。在母亲的厉声逼问下,我终于说了实话,自然也换来一顿饱打,好在事情就此打住。那个年代天天上山劳作的母亲,每天很晚才下工,安排好家里的营生后,便再也没有更多的精力管教孩子。

  其实,那次所偷的书,许多内容似懂非懂。比如,《美帝国主义侵华史》、《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各国概况》、《赤脚医生手册》、《世界地理》等。偷书虽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在那个精神食粮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些成人书籍自然就成了我的好朋友。它们给我提供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同时,也使我有机会产生兴趣与爱好。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一直影响到我后来的职业选择。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和小伙伴们都已为人父。然而,每次回乡探亲,我们还聚在一起,回忆知青叔叔和阿姨在村子里的趣事及那次偷书带给我们的欢愉。

  (原刊于《陕西日报》1999年10月15日第6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