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2009年6月30日,我参加了陕西省2009年国家社科项目发布会,听取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省委党校四所学校介绍国家社科项目的申报经验,随后整理了这份稿件交给学校科技处。今年,学校专门成立了“社会科学处”。社会科学处的第一期“工作简报”上刊登了我的这篇文章,稿件后的括号内有“梁向阳供稿”的字样。此文权且看成我给学校的一点真诚的建议吧!
陕西四所高校国家社科项目申报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一、2009年陕西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与立项情况
据陕西省社科规划办副主任何军女士介绍,2009年,全国共有22547项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20项获得批准。就陕西省而言,共35家单位的22个学科669项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准立项41项,具体包括: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1项,青年项目19项;立项排名为全国的第15位。另外,陕西省还申请到38项“西部项目”。
与2008年相比,陕西省今年的申请与立项情况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申请数增加,2008年为560项,2009年为669项。二是立项数增加。2008年为65项,今年达到79项。三是青年项目脱颖而出。今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青年项目”共立项202项,陕西省的“青年项目”有19项,占十分之一的比例。
然而毋庸讳言,陕西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成绩虽然喜人,但是压力仍然很大。就今年的获准立项情况而言,还没有超过同样处在西部的四川省、重庆市。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数与陕西这样一个社科研究大省的地位相比,还不相适应。
二、四所高校申报国家社科项目的基本做法与经验
在今年陕西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布会上,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四家单位介绍了多年来的申报经验。此四校是近年来陕西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大户,工作扎实,经验颇多,现择其概要简述之。
1、西安交通大学——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到前面。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内大校、名校,也是陕西高校中的老大,从2001年起到2008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0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今年又申请到1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该校能申请到如此多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除了师资队伍的实力雄厚、科研水平高等客观因素外,还与他们“未雨绸缪”的工作分不开。
一是该校在每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课题指南征集阶段就开始运行工作,积极动员学校各个学科的著名教授、专家推荐“指南”议题,学校组织专家统一评估、筛选,上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如该校关于“农村医疗改革”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重大项目就在“指南”的征集阶段就开始论证了,显然赢得了先机。
二是每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指南下发后,该校社科处认真解读“申报指南”,深刻领会指南精神。如,在全国范围内谁有可能是今年“指南”的建议者?谁有可能是此课题的关注者?在交大范围内谁是此方面的首席专家,我们能做什么?能把谁拉入我校的课题组中,既可壮大队伍,又可减少竞争?……经过这样的缜密思考后,课题的申报质量显然较高,获准立项率自然也在攀升。
三是加强项目申报内容审查,确保项目申报质量。为了使申报具有全国竞争力,学校对课题组的选题、课题设计给予相应的指导,采取项目申请人自查、学院、社科处二级审核制度及聘请校内专家进行指导的方式,使申报项目具有较高的质量。与此同时,严把申请书格式审查关,不让一份不合格申请书报出,项目申请书要达到零淘汰。
四是申报重大项目时,在学校提前进行“彩排”,组织专家会诊,把问题解决在申报前。“彩排”时甚至对答辩人的着装也提出要求,尽量把问题考虑精细化、准确化。
2、陕西师范大学——利用政策导向,广泛调动全校师生申报项目。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也是一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较强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大学。该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情况是:2007年10项,2008年15项,2009年10项。
一是该校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引导教师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高层次项目。如,在新的职称评审中,把项目作为一个重要的选项;在岗位聘任、教授定级以及博士、硕士生导师的遴选上,也对项目提出相应的要求。这些政策产生的重要结果是,大部分教师形成共识:项目不仅是拓展研究的外部促进因素,而且还是学者实现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此政策出台前,该校每年申报国家社科项目数是70项左右;此政策出台后,该校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在2008年达到107项,到2009年就达到126项。
二是结合学校文理兼备、多学科发展的优势,重新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先后建立了西北环发中心、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中心,体育人文研究中心、宗教研究中心等新的科研机构,形成新的跨学科联合攻关学术团队,旨在适应人文社会科学不断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要求,实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做到有的放矢。在申请社科基金方面,这样的学术团队申报的社科基金项目成功率较高,占到该校获准项目的20%左右。
三是该校将陕西师范大学的校级研究项目——青年项目和重点项目,改变为国家社科基金和陕西省社科基金的预研项目。学校每年投入50——60万元,资助有一定研究基础、有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的约40项课题,获得资助者必须承诺在3年内必须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或陕西省社科基金。这样,有效地调动了青年才俊们的申报积极性。
3、西北政法大学——“领导重视、动员充分、论证认真、审查严格”。
西北政法大学是陕西省属重点大学,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请上,也曾有过1997年到2001年连续五年没有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尴尬情形。但是,学校在调整科研政策后,该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始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4年4项,2005年4项,2006年6项,2007年9项,2008年8项。今年更是创纪录地达到12项,并列为陕西高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第一。该校在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经验,可以概括为:“领导重视、动员充分、论证认真、审查严格”。
一是领导重视。从2004年以来,主管科研的校长非常重视科研立项工作,每次科研项目申报,特别是省部级以上项目申报,从申报动员到论证审查,都要亲自过问,把握好项目申报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该校还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扭转了教师科研项目申报积极性不高的被动局面。
二是充分动员。为了让该校教师了解项目申报信息与有关事项,该校还邀请有关社科规划管理部门及兄弟院校长期从事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同志,到校做专题报告,讲解国家、省部级项目的设置、项目特点及申报中应注意的相关事项,对学校的申报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是论证认真。首先把好论证关,在选题方面为教师提供相关信息资料,避免选题的盲目性与重复劳动。其次,在项目论证中采用校内专家集中评审的办法——学校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对本校所有申报项目逐一评审,提出具体评审及修改意见,然后再反馈给申报人进行修改与完善,绝不把“带病”的申请书送达社科规划办。
四是审查严格。该校每次科研项目申报的最后一道程序,都要由科研处管理人员对所有申报项目材料进行严格的形式审查。在形式审查中,首先根据项目主管部门的申报要求,整理出该项目形式审查的若干条形式要件,然后一一对照检查所有申报材料,发现不合形式要求者及时改正,从而保证了所有申报项目均符合主管部门的规范要求,在形式审查中不被淘汰。
4、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围绕党校主流学科,认真做到项目申报工作。
与我省的一些大学校相比,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是一个只有130多位专职教研人员、科研实力较弱的小学校。但是近年来,该校共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另有省级课题若干项,真是很了不起。该校的具体做法是:紧紧围绕党校主流学科,认真搞好课题管理工作,以组织行为促群体行为、用良好效果带浓郁氛围,努力发挥党校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作用。
就具体的项目申报,该校也有很好的工作举措。一是每年申报工作开始后,科技处结合党校实际,制定详细计划,并组织全校教研人员大会,邀请省上和中央党校社科规划项目负责人解读文件精神。
二是每年都要邀请8-10名校内外专家,请高手“把脉”,评判选题,检查论证材料,对教研人员的申报材料“面对面”地提出修改意见。
三是管理位置前移,科研管理部门经常深入教研部门了解情况、跟踪服务。这样,能及时迅速地了解到各个教研单位教研人员的工作动态,进行及时有效的再动员与再落实。
三、对我校项目申报工作的几点启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是名校与大校,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其科研成就虽不是我校一时三刻能够学习与领会的,但是他们的一些好的做法仍有启示性意义。而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与我校科研实力与水平相当,其做法可触可学。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我校科研发展的普通教师,我以为我校需要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其它省部级项目的申报为突破口,一方面进行有效组织,切实改变我校高层次项目申请的自发性与随意性状态;另一方面切实整合科研队伍,加强特色学科建设,着力提高我校的科研水平。
第一,学校层面要有效组织,切实改变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发性与随意性的申报状态。组织申报绝不是每年国家的课题发布后挂之校园网站就草草了事,而是要在全面性的广泛动员后,排查与重点动员我校科研实力强、手头无项目的教师参与,当然能够邀请省内外相关专家讲解“课题指南”则更好。申请人在选题后,要组织专家分析其有无独特性与可行性;申请人在填写论证材料后,要组织专家进行研究与评判,提出切实的修改意见,确保项目申请的选题与论证质量。与此同时,切实把好申请书的形式审查关,提高申请书的合格率。
第二,学校要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扬己所长,避己所短。这些年,我校申报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的课题绝大多数在中共党史与党建方面,而在其它学科的立项上寥寥无几,这充分说明了我校在抓特色学科的建设上是卓有成效的。然而,我校的特色学科建设仅有中共党史方面的突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延安文艺”研究、陕北文化等方面有所突破,因为我校身处这方面最优质的资料中心,完全可以打造全国“延安文艺研究中心”与“路遥研究基地”等。但是,我校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坐着这方面的“金山”而无所事事。据我的观察,这些年我校研究院与研究所基本处在“冬眠”状态,没有被激活而充分发挥其学术研究的功能。有效整合有限的研究资源,把其发挥到最大程度应该是决策者们思考的问题。
第三,应充分发挥青年博士、硕士们的科研作用。千里马的长项不是推磨与拉车,而是要用到它合适的岗位。我校通过送出去与引进来的方法培养一大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光有日常工作的作用还不够,还需要他们能冲锋陷阵,需要他们能独当一面,需要他们能用扎实的科研能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学校在每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时,应该给博士们有必要的任务,要求他们必须参加这方面的申报,去到大风大浪里锻炼;学校在每年陕西省省级社科基金项目、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的申报时,也要给硕士们以硬性的申报指标。据我所知,省内外的许多高校已经这样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