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的研究心得文章

(2010-01-16 10:59:14)
标签:

现代散文

散文写作

参照系

梁向阳

延安

文化

分类: 散文研究

 

转帖:我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7日“学林”版的“当代学人”栏目刊发的文章: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的研究心得文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
——我如何研究中国当代散文

梁向阳,笔名厚夫,1965年生,陕西延川人。现任延安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梁向阳

    与纯粹的学院派研究不同,我是由爱读散文、爱写散文,自然地走上爱琢磨散文与研究散文路上来的。

    要进行散文写作,自然要了解当代散文情况,尤其是特定地域文化状态中的散文。通过对我的陕北籍文学前辈、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获得者刘成章散文的长期研究,我明白了“哪章得我哪章新”的道理,艺术创作一定要拥有一块自己最熟悉的领地,一定要坚持自我。这样,我花了几年时间认真写出一组以访寻陕北重大历史废墟、遗址为线索的“走过陕北”系列历史文化散文。
    与此同时,我也以散文写作者的敏感心灵去关注“1990年代散文现象”。但是,如何评估这些铺天盖地的散文,也就是研究1990年代散文的标准是什么呢?我想到了五四时期的现代散文理论,决定把1990年代散文现象放置在百年散文体系中,用现代散文的特征指向作为参照系来进行对比研究和评估。找到这种研究路径后,我一口气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两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这种反应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激励,我感觉用“现代散文”的标准来评估1990年代散文成就与不足的方法是可行的。
    既然这种方法可行,我就在巩固研究阵地的同时,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地,把目光投向整个当代散文领域。当代散文写作研究,就是对于当代散文写作历史的系统把握,从中寻找出合适的研究与解读路径。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散文是一种与社会关系紧密的文学样式,它容易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因此,散文研究者不能只考虑散文自身的发展情况,而忽视社会风气对于它的影响。换言之,散文研究者必须有宏阔的视野与整体的史学观念,充分尊重历史事实。而不能不尊重既成的散文事实,按照自己的标准随意解读。只有尊重既成的当代散文事实,从容地与历史对话,才能充分地把握它们的生成环境与基本状态。也就是说,我要进行当代散文研究,就不能人云亦云,而要换个角度看问题,即在用“现代散文”作为参照系的基础上,还必须建立系统的思维观念,充分尊重既成的历史事实,把握当代散文出场的原因、方式、路径、状态与影响。
    明确了这个研究思路后,我先采取寻根溯源的方法,开始关注“延安时期”的散文现象,藉以寻找“当代散文”现象发生的原因。“延安时期”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前当代时期”,中国“当代文学”与“延安时期”文学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知识谱系方面的联系。于是,我撰写论文,旨在把握“延安时期”散文状态形成的原因,以及这种状态对于当代散文的影响。论文发表后,又很快被转载和征引。这些反应至少也说明我的观点是得到一些响应的。循着这个研究路径,我又撰写了多篇论文,旨在寻求当代散文的出场方式、呈现状态以及变化路径,这组研究论文也不同程度地引起了一些反响。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爬梳材料,写作学术专著《当代散文流变研究》。在写作过程中,我跳出“就事论事”的窠臼旨在建构以“现代散文”为参照系的“当代散文”评估体系,用现代散文的“现代性”、“真实性”、“自由性”特征来观照当代散文的流变路径。
    不管今后的路怎样走,我还是一厢情愿地喜欢着当代散文,我的心灵确实离不开当代散文了,因为她就是我在坚定立场后选择的那个“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所谓伊人!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网发布时间:2010-1-7 15:18:5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