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延安大学关于“在场主义散文”的讨论(之五)·

(2009-01-16 14:39:42)
标签:

散文

延安大学

后现代主义

本体

审美意识

文化

分类: 散文研究

·延安大学关于“在场主义散文”的讨论(之五)·

我观“在场主义散文”

张凤

(延安大学文学院07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陕西延安,716000)

   我国散文理论和批评从总体上看,是较为苍白和寂寞的,对于散文,众名家、大家各执己见、各抒其理,散文创作进入多元化的时代,而关于散文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场主义散文在当下的出现无疑给中国散文界以重创,将几千年来的散文观念颠覆的支离破碎,重启了散文界的争议,也将长期刻录在我们头脑中的散文观念全盘格式化,这是需要大气魄和大勇气的。关于在场性散文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

当代意识

    所谓当代意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在高科技突飞猛进、新思潮频繁更替的今天,散文家应以宏阔的开放精神站在时代思想的制高点上,散文家还得善于将当代意识与生命体验融为一体。

   首先,在场主义散文以当代意识为基点,同时破除各种既定的散文观念和模式,跨越了以往的散文研究,大胆引进现代的批评观念和方法,寻找散文研究中新的立足点和生长点,改变了以往散文理论在“范畴”界上无所作为的现象,对散文做了一次彻底地整体“定位”。在场主义确认:在场主义散文就是无遮蔽的散文,敞亮的散文,本真的散文,强调和追求散文的唯一性和纯粹性即“散文性”。将捆绑在散文身上的其它形态完全摒弃,如:历史性散文、文化散文、广义散文、大散文等都是在场主义散文极力反对的强加在散文身上的各种附庸。这种新的定位,以大气魄将眼光放在散文理论的制高点上,开历史之先河。

    其次,当今时代,生活得节奏、气氛、审美意识和思想追求,与上个世纪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识,对“美”的追求,必然会更服从对具有充实的思想内涵的“真”的追求,人们要求的“美”,是彻底的真,而且随着人们追求速度、效率和创新的意愿,也会使自己的艺术情趣更趋向于素朴、简捷和轻盈,既洋溢着生活的节拍又能够富于变幻。在场主义散文的创作以当代生活为出发点,以当下人们的审美性为出发点,追求创作中的“真”和“美”,在变幻中使散文的创作朴实、简捷富有思想性。如作品《七城书》,写了各有特色的七个城市,以在城市中的境遇反映出当代人生活得困惑和迷茫,同时也映射出当下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以及官场中的形形色色;《似是而非的下午》也是写城市生活,不同的是写出了平凡人在枯燥的的生活中的无奈情绪。这些描写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还生活彻底的真,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特点。

本体性

    散文的本体性分为:生命本体性与文化本体性。这里我主要从生命本体性方面对在场主义散文进行解读。散文的生命本体性是与“精神诗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及形态表现在两个方面:1、敬畏与呵护生命;2、孤独生命的痛苦盘旋。作为真正的散文作家,需要对创作主体自身生命存在形态的感知,生命的存在形态即创作主体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感知,在很多时候是通过孤独灵魂的心灵独白表现出来的。而在场主义散文便是对人类个体生存处境的介入,使作家完成精神与写作立场的转变。如米奇诺娃的《思乡鸟》以600年前的山西百万农民大迁徙为开端,联系到近些年不断爆发的矿难以及死于矿难中的挖煤人。600年前是迫于朝廷的压力人们被迫背井离乡,而600年后那些挖煤人是迫于生活得压力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黑煤窑的老板,这些不幸去世的人们变化作相思鸟飞回自己的故乡,于香火袅袅中寻找自己的根。从中可以看出作家强烈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敬,将对自我主体的感知升华到对生存状态的感知,于孤独中说出心灵的独白“那么多不认不识的人在自己的抱怨中陆续奔赴黄泉,这罪孽也太大,推是推不掉的,多少双眼睛看着呢。那每年四月不幸去世的矿工变成的小鸟,飞来飞去的哀鸣声,不也象征着一个个孤独的灵魂痛苦的盘旋吗?

后现代主义的运用

   后现代主义以消解认识的明晰性、意义的清晰性、价值本体的终极性、真理的永恒性这一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游戏”态度为其认识论和本体论,终止了一切诗意唤神的本性,放逐了一切具有深度的确定性,后现代主义以具有破坏、颠覆、批判等主要特征的结构主义为自己立论的根据和批判武器,宣告“元话语”与“元叙事”的失效。在场主义散文吸收了很多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观点进行理论的创新和创作,在理论上,在场主义散文的“散文性”主张非主体性、非完整性、非结构性、非体制性,体现出随意、、片段经验、散漫、发散和自由表达,这同现代主义主张的无方向的艺术不谋而合,但在场主义散文不提倡残酷无情的悲观主义,而是以“散文性”来表达生活的“真”和“美”,如:《蜀南》、《时间段落》没有时间的顺序,没有完整性,结构性,只是随意表达生活的片段和体会,写出原生态的生活。

   拼接是后现代作家常用方法,使似乎毫不相干的片段构成相互关联的统一体,给读者的审美习惯造成强烈的震撼。在场主义散文创作将后现代主义的拼接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成员的每一篇创作都以拼接的手法将生活中毫不相干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构成散文的整体,从《七城书》到《时间段落》每一篇散文都将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了大的颠覆,让我们于细微、琐碎与片段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最后我还要提出虽然在场主义散文将单纯的“散文性”提出来,但只是指出了散文的本质和特性,而对于什么是在场性散文的概念却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同时这种片段式的创作消解了散文的中心性与完整性,但却也淡化了散文的审美性与唯美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