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贴一组“徜徉在陕北的文化中”文章,系为中央电视台“华夏文明·延安黄土风情系列”所写。该节目在CCTV—4频道2004年10月6日至13日连续播出。
徜徉在陕北的文化中
之三:延安窑洞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延安窑洞,从质地上划分,有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接口窑洞的区别。这些窑洞的最大特点是就地取材。比如土窑洞,是庄稼人用老镢头在向阳的山坡上一下一下地挖出来的;而石窑、砖窑是使用石头或砖块垒成的。窑洞的坐落,讲究风水和地势,坐北朝南的地方,称为阳地方,这里阳光充足,日照时长,窑洞里明亮、暖和。相反,坐南朝北的窑洞,称为背地方,那里阳光稀少,日照时短。
延安窑洞,基本上是由两部分组成。窑洞外面有院子、窑面、脑畔和硷畔等;窑洞里面有窑掌、土炕和灶台等。一孔新建的窑洞,安上门窗,垒好灶台,盘好土炕,便可以做饭、睡觉,一家人就能居住下来了。窑洞最大的优点是冬暖夏凉,坚固耐久。寒风劲吹的冬天,地冻三尺,滴水成冰。大山怀抱中的窑洞,风吹不进,天冻不着,格外暖和;烈日炎炎的盛夏,窑洞顶有三五尺厚厚的黄土覆盖着,红红的太阳怎也晒不进去,窑洞里清爽宜人。
延安窑洞均为多孔相连,排列有序,依山层叠而上,远观宛若层楼。造型简洁,上部拱圆,下方端直,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思想。其建筑风格古朴、凝重,与周围黄土丘陵浑然一体,很能体现延安人朴实、内敛、含蓄、深沉的性格。
窑洞门窗的做工与装饰极富审美情趣,折射出主人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窗棂为镂花空格,各种造型图案繁多,疏密有致,透亮实用。人们剪贴各色窗花贴于窗纸上,花色艳丽,琳琅满目,仿佛一座民间艺术的殿堂。每逢节庆之日,延安人在窑洞前挂上精心制作的灯笼,层层叠叠,延绵不断,犹如仙境。延安人性格中的聪慧、机巧、浪漫,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延安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窑洞建筑群,也出现了内部设施像楼房一样讲究的“复式绿色窑洞”。
窑洞,以它特有的风采,吸引着外地的游客。来延安游人们,不想住高楼大厦,偏偏要住一下延安的窑洞,亲身体验一下这“天上人间”的感受!
之四:延安鼓艺
鼓是上苍赐予黄土地的天使。
延安的鼓艺,是以鼓为主体道具的一种民间广场舞蹈艺术。安塞腰鼓、宜川胸鼓、洛川蹩鼓、黄龙猎鼓、志丹扇鼓,这“五鼓齐打,鼓舞催春”。
安塞腰鼓有机地结合秧歌和武术动作,气势磅礴,激越昂奋,豪迈粗犷,刚劲奔放,充分表现了延安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朗乐观的性格。使人面对表演,禁不住想到那惊天动地的黄河壶口瀑布。
宜川胸鼓节奏明快,细腻委婉,最适宜表现女性的情致和美。它主要由年轻姑娘表演,由一人一鼓、两鼓到多鼓。服饰如古代从军的花木兰,一身戎装,更显出女性的英姿飒爽。
洛川蹩鼓彪悍粗犷,拙中藏巧,是典型的农民艺术。舞者一律武士打扮,头扎红色英雄巾,背插靠旗,腰系战袍,腿裹绷带,立眉赤面,一身豪气。鼓舞阵容森严,变换交错,威风凛凛。
黄龙猎鼓,分为出巡、兽现、围猎、庆典四个场景,所以也叫“斗兽锣鼓”。舞者手持棍棒,兽皮遮体,赤足披发,舞姿森然,场面紧张激烈,展现了人类初年群居山林、齐心协力,谋求生存的真实写照。
志丹扇鼓,源于陕北巫傩艺术,表演风格凝重、拙朴、古雅、奇特,充满神圣感和祥和美。鼓者上身穿布堆画马夹,下身穿红色灯笼裤。左执鼓鞭,右持形若蒲扇的柄鼓,敲之击之,呼天唤地,手舞足蹈,煞是神气。
黄土的沉默,高原的冷竣,黄河的不羁,浓缩成一阵阵热烈而执着的鼓点,一个个奔放而洒脱的动作,一声声慷慨而激昂的音符。
闹啊,沉默的爆发,寂寞的喧腾,博大而雄浑的黄土高原,宣泄着生命勃发的激情。荒村在鼓声中生机,古道在鼓声中结彩,五谷在鼓声中丰登,六畜在鼓声中受孕,理想在鼓声中升华……
脚踏着鼓点,耳听着鼓声,目睹着鼓威,品味着鼓韵,难道你还捕捉不到这跳荡着古老民族脉搏的鼓魂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