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文化感悟随笔 |
分类: 走马观花看北大 |
名目繁多的学术讲座活动
——走马观花看北大之五
拿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学科来说,从2006年开学到现在,海外及台港地区的最为活跃的几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像走马灯一样来此讲学。先是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教授来了,他每月从香港直飞北京讲两次课,一坚持就是一学期。他学问好,为人帅气,能言善辩,又客串香港“凤凰卫视”的节目主持人,拥有众多的粉丝。这次来北大讲学,北大中文系学术报告厅经常是人满为患。我听过几次,他讲现代文学的文本细读,讲授幽默亲和,非常具有表演性,善于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十月下旬,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领军人物、美国哈佛大学东语系教授王德威也来了。王德威还是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在海峡两岸享有很高声誉。他讲“中国现代文学的抒情性”,一讲就是六次(包括一次讨论课)。每次讲课时,他都西服笔挺,风度雍容,语速从容,资料引用准确,完全一派绅士风度。今年五月,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黄子平先生也来了讲学了。黄子平原来就是北大中文系教师,八十年代曾与陈平原、钱理群三人合作发表《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长篇论文,曾以开阔的视野,宏阔的气势,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九十年代初,黄先生远赴美国留学,后又在香港落脚,成为港澳台地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实力派人物。他这次回北大中文系搞讲座,名曰“现代文学研究:以鲁迅为方法”,一讲也是好几次。他睿智的思维与不甚准确的粤式普通话之间形成了很大的紧张关系,然而,他那花白的头发与敦厚的笑容又能时时化解这种紧张。黄子平还未走,唐小兵也来了。唐小兵原来是北大英语系的毕业生,后到美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现在是布什的“臣民”,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里当教授。他在九十年代提出用“再解读”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名著,领一时之风气,成为海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新锐人物。当然,与黄子平、唐小兵同期来北大中文系的还有日本国的尾崎文昭教授,他能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中国学生对话。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学科一家就能邀请到如此之多的海外名家来此讲学,更不要说北大的其他学科了。北大的许多学科都在国内、国际都处于领先地位,各个学科一年能请多少海内外的学界名家、大家,估计还没有人认真地做过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