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的干部制度
中国历史上,管理遴选制度(即干部制度)一直在演变,目的是一个,选好官员维持其统治。从黄帝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大致是尊亲合一的官吏遴选,访贤不过是辅助手段,即是说,只要出生在皇室或近亲之中,自然会成为皇帝或官员。所不同的是,黄帝之后的皇帝颛顼、帝喾和尧、舜、禹,是皇帝轮流坐庄,他们五人都是黄帝的嫡系子孙,分别出自黄帝儿子昌意和玄嚣两支。之后的夏商周三代,皇帝则是嫡亲相传,官员的遴选依然是尊亲合一。周武王执政后,除了将皇族近亲子孙和少数功臣分封以外,还有项特殊措施: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说破了,不过是将夏商两朝的贵族请出来做诸侯,帮助他维护王权。为什么要请这些人?不是他们道德高尚才能卓著,因为他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夏朝国王是黄帝儿子玄嚣的后代,商朝国王是帝喾的后代,周朝始祖后稷就是帝喾的儿子,所以说,还是尊亲合一制度的产物。
上苍生人时,不是将道德智慧都赐予皇室家族,皇室的坟头,照样要出呲眼鬼;绝对权力必然造成绝对腐败,即令是所谓“圣君”的唐尧时代,也有四凶即四个凶残暴虐、冥顽不化的家族执掌权力,原因无他,因为他们是贵族血统。虽有访贤荐贤作为补充,但只是辅助手段,根本不能遏制皇室的退化和腐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彻底抛弃了尊亲合一的官吏遴选制度,以军功遴选官吏,想实行精英治国,好使家族统治万世不竭,岂料竟在一夜间土崩瓦解。
两汉时期,官吏遴选采取尊亲合一与举荐贤达相结合,结果,皇室诸侯王在刘邦之后就发生吴楚七国之乱,举荐的社会贤达,也成为“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举荐制度已成为讽刺,到三国后期,曹魏陈群首倡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用现在话说,就是对举荐实行量化管理。此制度从一开始,已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成为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制度。
从隋炀帝开始,毅然抛弃九品官人法,改用科举制,即不论出身,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择优取士。显然,比起尊亲合一制、举荐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具有以下的优点:保证了择优取士;官由皇帝通过殿试直接决定,所以只对皇帝负责,很难成为地方大员的附庸,关系网不易形成;三年一考,名额由吏部以缺额决定,官不会泛滥成灾。
科举制度好是好,只能保证择优取士,却不能有效限制当官之后的腐败堕落,也不能根治昏庸者尸食素位,更不能杜绝权力终身制。
毫不奇怪,历代统治者都将社会公权视为私有,所以提不出更好的途径。
康梁变法时,明确提出“废科举,开学校。”显然,废科举是革命性举措,却没有提出新的官吏遴选制度。科举是官吏遴选,学校是启发民智,二者没有对应关系,将二者对立的并列起来,说明对西方民主制度缺乏深刻了解。
今天,应该将我国的干部制度放在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