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胡觉照三国战争人文/历史 |
分类: 出师表与隆中对 |
自建议从中学课本删去《出师表》以来,我已受到不少文化人批评,其态度之激烈蛮横,语言之尖酸刻薄,心理之阴暗龌龊,远远超出了历史研究、人物评价范畴。然而又大都犯有一个通病:不肯回到争论的本身,分析回答我提出的一系列依据以及合乎情理合乎逻辑的结论。而是喜欢做花活,或进行个人攻击,或蛊惑煸动不明真像的民众;或以《三国演义》为范本大加挞伐;或以维护传统文化为口实,洋洋洒洒地动辄万言,却令听者难得要领。
以西蜀94万人口的国力,要去消灭1300多万人口,还在蒸蒸日上的魏国,特别是在战局已经稳定下来的时候,有可能吗?万分之一的可能也没有。失败的积率是百分之百,还要精确到小数点之后的很多位,完全是不自量力!
难道一个政治家就这样没有眼光和判断能力?当然不是,是利令智昏。北伐出的是贪兵,贪魏国凉州这一块边远的土地,贪西蜀政权的皇位,。因为贪,所以忘记了民本思想,忽略了西蜀民众的普遍愿望和最低利益,也无视士兵的厌战情绪。因为要掩盖贪恋皇位的意图,所以在《出师表》中,就用忠君、报恩这些美丽的辞藻加以粉饰,这些美丽辞藻虽然不是政治家应有的精神境界,但容易打动少不更事的小皇帝刘禅,即令将对方忽悠死了,不会有人加以追究。
自古至今,很多人都为诸葛亮北伐寻找合理依据,以攻为守是最能蛊惑人心的立论。然而此立论又难以成立,其理由有三:(一),立论者没有任何依据,完全是主观臆测,但臆测不能使立论成立。(二),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能知道,弱势与强势对立时,战略上需居于守势。战术上有短促突击,这只是为了巩固守势;弱小者在战略上坚持攻势无异于自杀。(三),当时西蜀休兵罢战蓄养国力有充分条件。魏国自刘备死后,已认为西蜀无人敢贸然北侵,所以把孙吴当成主要敌人,对益州已不加防范。即令是诸葛亮三次北伐激起了魏国的愤怒,遂派曹真、司马懿分兵三路攻打汉中时,也因华歆、陈群分别呈上《止战疏》和大雨原因而中途回军。直至公元二六三年即诸葛亮病死的三十一年后,才派钟会、邓艾率兵灭蜀的。之间的三十一年中,只有曹爽当国时受众小唆使,希冀扬名立威曾出兵定军山一次。依据以上三点得出结论说,西蜀根本没必要也不可能以攻为守。
近来,又出现一种新的猜测:认为西蜀主要矛盾在内部不在外部,即益州本土官员与外来官员的矛盾。诸葛亮北伐是为了转移矛盾的视线。这句话说对了一半。益州籍与涿籍、荆州籍官员之间的界限与利益冲突当然存在,特别是诸葛亮为了登皇帝宝座,极力打造荆州籍绝对优势时,这一沟壑会更为深刻。但这是根深蒂固的利益矛盾,它不仅难以转移,倒相反,还会因北伐而剌激益州籍夺权的意图,会给益州籍留下“不恤民众”的口实煽动舆论。然而,所有这些都没有发生,说明这一矛盾并不是西蜀国内的主要矛盾。在诸葛亮牢牢掌握着兵权和严刑峻法下,益州籍没有形成与之抗衡的力量。况且,自古至今,治国者都知道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为的是避免攘外时变生肘腋并断了退路。从来没有安内必先攘外的道理。攘外战争中,会给国家人才、物力带来不堪的负担,会使国内矛盾更加激化。显然,此条途径探索不通。
其实,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已为出贪兵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报先帝而忠陛下”。即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要用出兵北伐报恩刘禅。自古都有无名之师,然而再没有理由的贪兵,都会寻找正当的、足以蛊惑人心的理由。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张旗鼓地动员民众,才可能获得一定的舆论和人才、财力。“报先帝而忠陛下”理由,怕是最为蹩脚的借口之一,也难以得到西蜀民众的认同和支持,“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见《三国志·吕义传》)很说明问题。诸葛亮率十万大军攻打陈仓,二十多日不能攻破,只好因粮尽而退。而城里郝昭部守备部队仅千余人,这更说明士兵不支持这场战争,所以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得难以复减了。
如果抛开很不必要的感情障碍,《出师表》也好,《隆中对》也好,都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奇怪的是,当我们涉及到历史上军阀混战的时候,大家会众口一词地给以谴责,因为它同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联系在一起;当我们笼统涉及三国史上的军阀混战时,也会众口一词地给以谴责,对袁绍、袁术、吕布、张绣等大加挞伐。原因无他,仍然因为同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联系在一起。独独涉及到《隆中对》与赤壁大战,《出师表》与五次北伐的时候,一些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替诸葛亮开脱,这不是道德标准的二元化又是什么?
鲁迅笔下的阿Q有两个情节,他回到乡间时候,讽笑农民用葱节煎鱼,因为他有个标准:城里人是用葱末煎鱼的。回到城里时,又讥笑市民用葱末煎鱼,因为他另有标准:乡里人是用葱节煎鱼的。设如有人请阿Q到电视台,并将被讥笑的两人也叫到当场,再问他究竟该用什么煎鱼时,阿Q怕是很窘迫的。请问那些极力为诸葛亮辨护的文化人,该用什么煎鱼呢?如果军阀混战应该谴责,诸葛亮自在被谴责之列;如果诸葛亮应该歌颂,那么董卓、李榷、郭氾、樊绸、张济、袁绍、袁术、吕布、张绣等人又该怎么对待?难道也要歌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