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0日~11日,“第二届儿童性健康教育国际研讨会”将在广东深圳隆重举行。
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用爱与科学解读孩子的性”。
会议邀请了十余名国内外的性教育领域的专家,这些专家都在儿童性教育领域至少积累了十年以上的实践经验。
第二届儿童性健康教育国际研讨会专家篇(6)
鲜海琳老师简介:儿童美育:
昆明四季颜色儿童美育机构创办人,儿童美育课程研发者及执教教师。
从事儿童教育20多年,独立研发课程《美育回归心灵与自然》,受邀在北京、深圳、西安、南宁、苏州、大连、新疆等城市讲座并进行全国教师培训,四季颜色为云南首家体制外自主研发课程输出往一线城市的美育机构。
鲜海琳老师将在研讨会发言的主题:《艺术唤起孩子对生命的深层感知》
分享时间:2018年11月10日下午14:00-15:00
关于孩子们的艺术课外学习,家长们常常会提及“创意、想象力、审美素养”等培养期待与目标。
“创意是什么?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的表达。”
——著名华人戏剧家
赖声川
赖声川老师认为“创意”来源于方法与智慧。
知识与方法更容易通过学习获得,而智慧来源于生活。一个人要从生活中获取智慧,则取决于这
个生命的习性、德行,即价值观和世界观。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认知自己的生命从何而来;认知生命的尊严与价值;认知和学习自己的情感发展特征;认知自己和他人、和社会、和世界包括自然的关系等等),都是在引领孩子们往内建造美好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即为智慧建立根基。
我常常在想,学习艺术的孩子,他(她)的内力生命认知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当他无法从一个人文且科学的角度认知生命,她(他)笔下的生命是否会具宽广性?是否是内里的美的流露?真实的流露?
做了母亲之后,我在儿童美术教育教学中更多思考的不再是画面的赏心悦目,而是这个学科背后的那个孩子。(她)他在绘画、在美术以先,我们引领的究竟是什么?比如画人物肖像“我的妈妈”这个主题,我介入了“我的生命从何而来”这个生命课程,孩子们感知的是:父母的相知相爱,慎重建立婚姻家庭,这个环节我们深入引领他们感知“生命的需求”,在儿童艺术思维导图中,孩子们表达了迎接生命“需要充足的预备”。
之后孩子们通过科学与文学结合的课堂教学,感知到自己的生命是由“优质的生命细胞结合而成”,他们心中会生出自信与自尊。
文学作品的唯美表达,让孩子感受在母腹中“是一个生命奇妙变化和聚积力量的过程”。通过儿童绘画作品,我们能看到孩子对生命和给予他(她)生命的父母的感受是美好的、纯真的,也是极富感情的。这就成了孩子的“智慧”,未来它会和知识相遇,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人。
孩子作品:感情生命(全图)
细节一

细节二
我在妈妈宫殿里的忧伤和快乐(9岁孩子完成)
妈妈告诉我,我在她肚子里的时候,她特别喜欢听音乐,我觉得妈妈腹中那个世界是春天的感觉(10岁孩子完成)
任何一个学科,如果我们不把孩子当作可任意灌输的容器,如果我们心存智慧,智慧之眼会让我们看到艺术学科知识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给予:引领孩子感知认知自己——因为生命最美好最宝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