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善解贞6-7的孩子课程中,小明(化名)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孩子到场比较早,时不时地跟妈妈说“我才不要听课呢”、“妈妈,我一会儿要和你坐在一起”……没过了一会儿,小亮(化名)来了,小明和小亮曾是幼儿园的同学,小明说服了小亮,俩人一起不上课。
开课之前,我看到两个孩子进了课室,坐在了课室最前面的沙发上,这让我挺意外,但是因为有沙发靠背挡着,孩子们窝在沙发里面,背对课堂,我根本看不到,我突然意识到,孩子心里可能是不抗拒上课的,但他一直表达“不想上课”,也许是想要得到关注。
我:我们坐到课堂里面来好不好?
小明:我不要上课。
我:如果你不想听课,也可以坐到课堂里面来,如果坐在这里,仰着脖子看投影比较累,离这么近,眼睛也不舒服。而且,你坐在这里,如果一会儿我们讨论或是回答问题的时候,你看不到我的眼睛,我也看不到你的眼睛啊。
在善解童贞的讲师红线原则中,对于孩子不愿意上课或者不愿意画画,都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讲师不可以反复说服孩子或是强迫孩子。如果这个时候,小明还是不愿意和其他孩子一起坐进课堂里上课,我会尊重他的选择并告诉他:你想坐在这里也可以的,如果一会儿愿意和同学们一起上课,随时可以进入到课堂里面来,有一张大沙发,你们俩可以一起坐。
这一次,小明不再一口回绝我,开始犹豫了,小亮则是看小明的态度。于是我接着说。
我:你们俩是好朋友,想要坐在一起是吗?
小明:嗯。
我:这个可以啊,课堂里有一个大沙发,正好坐得下你们俩人,你们俩坐在一起,怎么样?
小明:好吧,我不听课。
(嘴里说着不听课,但是已经走向课堂了,小亮也和小明一起坐进了课堂)
我:好的,可以。
在画画环节,小明同学一再地声明我不要画画,我已经预料到了,我告诉他“如果你实在不想画画,你可以不画”,我看到孩子的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他可能没有想到我真的允许他不画画,但他一直在观察别人画。
当我把孩子们的画展示给大家看的时候,小明也看得很认真。
在接下来的课堂里,孩子们的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我不时地观察小明,和他有眼神的交流,小明听得很认真,在案例探讨的环节,主动举手,于是我请他来回答问题。
晚上,小明的妈妈给我发来信息:今天很有收获的,刚刚孩子还给爸爸简单讲了讲……
看了妈妈的信息,我在想: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认真听课的?也许在我宣布课堂约定的时候,告诉大家可以用最舒服的方式坐在座位上;也许是他不愿意画画的时候,我尊重他的决定,不强迫他画画;也许是课堂里孩子们捂嘴笑后我用孔雀手势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这些都让他感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我们的课堂真的与众不同。
在培训考核阶段,胡萍老师反复给我们强调:要尊重孩子,要把孩子当成人一样的尊重,平等的对话;曾经,课堂约定与规则作为背记的内容熟练的记在大脑里,并没有特别深的体会,而当我在课堂里亲身感受到的时候,我深深地被触动了。你对孩子的尊重,孩子完全感受得到,这就是善解童贞课堂对孩子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