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7月5-7日上午,是善解童贞云学院的第五次课程,本月我们学习的安排之一是对英国电影《成长教育》进行电影赏析。
这部电影是根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的回忆录改编的,主要讲述了16岁的女主角珍妮,聪明好学、成绩优异,梦想考取牛津大学学习英语。在一个下雨天,她邂逅了成熟男人大卫,大卫不断带珍妮出入高档酒吧、艺术品拍卖行和高级餐厅,带珍妮实现了巴黎之旅,在灯红酒绿中,珍妮迅速坠入爱河。在父母的功利、虚荣、不劳而获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珍妮认为可以通过选择自己的另一半得到自己的生活,于是,她放弃自己的学业,决定与大卫结婚。但后来珍妮发现大卫是已婚男人,且欺骗过无数少女的时候,珍妮崩溃了,她责怪自己的父母,更加责备自己。经历了一段挣扎后,珍妮决定重新拾起自己的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老师和父母的帮助,珍妮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实现了成长。
在与讲师们分享与讨论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其中一位讲师提出了一个让我深思的问题:在电影赏析中,我们要传递给家长的观念是避免孩子不走这些弯路,还是允许孩子走这样的弯路从而促进成长?
一、让孩子避免走弯路
我相信,这肯定是绝大多数父母和教育者的想法。
曾经,我也是这样想,可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来做父母,心真的会很累。为了让孩子尽可能地避开“弯路”,我必须时刻警觉所有可能或者丝毫的危险,我会无意中执着于长辈照看孩子时的小错误,我会放大孩子抵抗不住的一些小诱惑,甚至想象出恐怖的后果;我容易限于患得患失、担惊受怕的情绪中,害怕孩子有半点磕磕绊绊;对孩子犯错误持批判的态度,容易让孩子变得胆小;如果孩子发生任何不幸的事情,我会进行自我归因,内心煎熬。
怀有这种想法的人容易成为两类型的父母:
1.
2.
以这部影片为例,珍妮的父母应该是后者。珍妮的父亲不得志,既不是名牌大学毕业,也没有获得一份优越的工作,所以,他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全都寄托在了珍妮身上。
当然,一件事情总有两面,有这样想法的父母也会对孩子有积极的影响。孩子可能真的如愿以偿的优秀,少走很多弯路,可能真的按照他们的想法来成长,但孩子内心不会有真正的喜乐。
二、允许孩子走弯路从而成长
有这个想法的父母已经明白了“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的道理,他们不指责孩子们犯错误,帮助孩子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放手让孩子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
我纠结的点在于“允许”二字。
我们拥有这个“允许”的权力和力量吗?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下吗?比如,回到影片,假如父母从一开始反对珍妮与大卫交往,或者反对他们结婚,珍妮能真心听从父母的劝告而不与大卫来往,而不是变得叛逆?在现实中,就有很多父母不赞成孩子找到的结婚对象,而孩子却一意孤行的,以致闹得大家的关系破裂。不是我们“允许”这件事情发生,它才会发生;也不是我们“希望”这件事情不发生,它就不会发生。我们没有掌控别人命运和人生轨迹的力量。
三、我的想法
我认为,以上两种想法都可以归结为“人定胜天”的想法,都夸大了父母的能力。如果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把以上这两种想法传达给父母,是不妥当的。听课的父母可能会焦虑和恐惧,因为“避免”和“允许”之下都有人力所不能左右的东西,父母的责任被无限地放大了,即使父母做了所有应该做和能做的事情,世界上还有一些叫做意外、事故、命运的东西在左右我们的人生,这就是所谓的“无常”,而这恰是任何人都没法掌控的。
很多时候,我们恐惧的就是这个“无常”,作为父母,我们害怕即使做好了所有应该为孩子做、能为孩子做的事情,孩子还会走弯路、还会失败,我们无法承受这些。可是,退一步想,只要孩子还活着,在发生这一切的时候,我们陪伴着TA,与他一起成长,这也是我们的修行。
所以,我目前的想法是,“尽人事,听天命”,尽力做好父母的角色,接纳无常,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