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打动人?
常常说,教育不是简单的告知与被告知。要让教育起作用,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影响、潜移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比如,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希望她能热爱阅读、热爱运动,所以在陪伴她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对她保持细心的观察,了解她的需要,作出及时的回应,避免因误解孩子而导致情绪失控;我们每天都有甜蜜的亲子阅读时光,每次我出门跑步都会大声告诉她,或者在小区跑步时愉快地跟在玩耍的她招手。
我认为,教育,就是这样,一个漫长的,自我修炼、释放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人生哲学,自然流露、意味深长。
但是,善解童贞孩子课程似乎与我对教育的理解不一样。就是一节两节课,用最简单不过的语言,跟孩子讲一些似乎他们都已经有所了解的知识,比如:要穿内裤、要自己洗内裤、上洗手间要关门;还有一些情感方面的,说得我鸡皮疙瘩掉了一地:“在这茫茫人海中,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识、相知、相恋了,他们心中有了爱情…他们要永远生活在一起,白头偕老…”cut!!!我们来点实在的,好不好?
一节课,你就想让人家的熊孩子洗内裤、自己睡觉?再说现在资讯发达,人家的妈妈不知有多少途径可以学习分房睡,上一节课就让一个孩子做出改变?你确定这不是催眠?还有在《我从哪里来》这个课最后还要做感恩卡,给爸爸妈妈写最想说的话———这个也太形式化了吧,一眼就看出是假的:才上那么一节课,就让孩子表现出感激?这也太难为人家了吧!我要是在现场的家长,都想借尿逃走…
在讲师考核现场,我就向胡老师说出我的想法。我觉得这些内容太简单了,不能打动人,现在的小孩子哪有那么听话!胡老师的回答很直接:“那是因为你不相信爱,你不相信有人真的爱你。”那时我心里一千万个ons:“才不是这样,我才不是这样…”旁边的老讲师说:“你可能会不相信,但是这个课,对于孩子来说,是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会有它的力量。”---是我觉悟太低还是我追求太高?
培训结束。回家后,我召集朋友的几个6-7岁的孩子,开始我的第一课---《保护身体的隐私》。因为是在其中一个孩子家的客厅,而且孩子们相互间已经很熟悉,上课期间,孩子们打打闹闹、集体上卫生间、提出跟课堂内容相去十万八千里的问题,一旁的妈妈们无聊地玩手机,40分钟的课堂让我满头大汗,内心几近崩溃。
课后,朋友们直接跳过课堂话题开始聊天,空气中漂浮着“你学了那么久的课原来就是这些东西”的气息。我配了个骗术被揭穿的尴尬表情哈哈哈地跟着一起聊。
到了晚上,一个朋友上图,说她儿子今晚终于肯穿内裤了,还不让她帮忙洗澡,还写了个字条:记得敲门。What!!一切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我忍不住想:她儿子不是在搞笑吧!
接着,另一个朋友又发来喜报,说她女儿终于肯在洗澡的时候关门了,终于肯在上洗手间的时候关门了,问她,她说:“谁叫你带我去上课了。”然后第二天,还有一个朋友说,她家俩孩子都知道要敲门 了,看来上课还是有用的。
深深的震撼和感动之后,我开始思考和回想:当时这群孩子那么闹哄哄,到底是哪一刻打动了他们,让他们记住了我的话?是我问有没有同学能独立洗澡的时候,简单一句“做得很好”,表扬了独立洗澡的同学?是不是,看到有同学举手时我带着欣喜、用期待的眼神等待答案、仔细倾听,他们就意识到:原来独立洗澡、穿好衣服再走出卫生间,这些小事能做好,都是个很棒的孩子?
还有哪一刻?是因为孩子们每次举手都能得到回应,每个问题我都认真解答吗?是因为我愿意耐心听那个每次发言都要说到“我让我妈妈给我买个电话手表”的男孩吗?是因为我始终坚持把课上完吗?…..课堂的一幕幕不断在我脑海里回放,我也想不清楚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神之光,让孩子们一节课后就突然成长。
第二天,我带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去上8-9岁的孩子课程,同样是在一个朋友家里。小朋友们都好安静,只有一个女孩特别活跃,幸好有她当我的托儿,要不我就要在尴尬的安静中背稿了。但活跃的女孩儿又不断地出现我从没遇到的课堂状况,我表面镇定,内心却苦不堪言。
大约两个小时过后,课程终于结束了。一个一直都很安静的小男孩,看着他的妈妈说:“妈妈,我看到你流眼泪了,刚才老师讲到生孩子的时候。”那位妈妈点点头:“是啊,刚才讲到生孩子的时候我就想起我生孩子的情景,就忍不住想流泪。”我立刻拥抱了那位妈妈,除了谢谢,还是谢谢。
“不用谢,因为你真的讲得很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