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孩子安全感的安全教育
(2015-03-27 11:01:24)
标签:
胡萍老师育儿 |
分类: 杂谈 |
昨天晚上看到安徽卫视的一档节目,节目是测试幼儿园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家长们也参与了节目,在我看来,幼儿园的做法完全是破坏了孩子们的安全感,破坏了孩子建构健康人格的心理基础。
在一间教室里,老师让十来个中班的孩子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借口有事便离开了。此时,进来一个拿着彩虹棒棒糖的小伙子,这个小伙子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陌生人,小伙子将棒棒糖分给了坐在前排的三个孩子,其他孩子被棒棒糖诱惑着,此时,小伙子对孩子们说:“哎呀,叔叔手里没有棒棒糖了,但叔叔车里有棒棒糖,谁愿意跟着我去车里拿棒棒糖呢?”自然有两个孩子兴奋地跟着叔叔走出了教室。此时,老师回到了教室里,她装模作样地问:“怎么少了两个孩子呢?他们去哪儿啦?”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有叔叔带去车上拿棒棒糖了,孩子们的眼里出现了焦急不安,但老师却不焦急,她没有做出丢失孩子后正常的反应——立即去找孩子们,而是在教室里反复问孩子这个叔叔长得什么样,怎样带着两个孩子离开的,仿佛自己完全不知情,她耐心听孩子的话语,这样的反应带给孩子们的认知是——如果孩子跟着陌生人离开了,不需要立即去找寻,可以漠不关心被陌生人带走的孩子,这是多么错误的认知!
紧接着第二幕孩子安全意识测试开始了,另一拨孩子被带进了教室,老师借口开会离开了,此时进来一个中年女人,她叫着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的名字,说是“你妈妈让我来接你回家”两个孩子高兴地跟着女人离开的教室。老师返回教室后,依然对被带走孩子的事情不焦急,没有做出尽快去找孩子的行为。
紧接着第三幕孩子安全意识测试开始,再一拨孩子被带进了教室,老师离开时告诉孩子们,不要跟着陌生人离开,之后,老师离开了。此时,一个50多岁的女人出现了,她声称自己是来接孙子的,不知道孙子是哪个班的,也找不到教室,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带她去孙子的教室,有几个小朋友非常热心地帮助她,跟着她离开了教室,尽管有一个男孩反复大声提醒:“老师说了,不可以跟陌生人走”却没有孩子理会他。老师返回教室后,依然对被带走孩子的事情不焦急,没有做出去找孩子的行为。
接下来测试在继续,这一切被安放在教室里的摄像头将情况全部传入到了办公室的一个大屏幕上,办公室里,孩子们的父母坐在一起看到了发生的一切,一个孩子的妈妈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她说:“我没有想到,我的教育失败了。”一位爸爸也哽咽着:“我没有想到他会这样,出乎我的意料啊!”而陪着父母们的一位老师在旁边振振有词地告诉父母们他们的孩子多么需要安全教育。我看不下去了,换了频道。
在幼儿园孩子们的意识中,幼儿园是安全的一个环境范围,这样的意识让孩子们每天能够心境安宁地生活在这个范围之内。孩子初进幼儿园时,对幼儿园的环境感到恐惧和陌生,从熟悉的家里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生活一天,让孩子们难以适应,于是,刚进幼儿园的孩子会哭闹,担心在这个环境里失去生存的机会。随着孩子们渐渐对幼儿园环境产生了安全感,他们每天可以放心地、愉快地进入幼儿园,与同伴一起快乐地度过一天,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现在,我们看一下这种测试和教育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心理伤害。
首先,在幼儿园的教室里,孩子们会认为是安全的,他们认为坏人不可能进入到幼儿园的教室里,所以,孩子们对来到教室里的成人,首先的反应是Ta是老师或者是工作人员,对于这样的成人,4岁左右的孩子是信任他们的,越是在安全的环境中信任他人,说明孩子的安全感建构的越好。但是,孩子的父母在老师的错误引导下,认为孩子们是缺乏安全意识的,家长们回家后一定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可以相信在幼儿园里出现的任何陌生人”,以6岁前孩子的智商,他们会感觉懵,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辨识坏人的能力,而成人却要求6岁前的孩子要在短时间内,在自己感觉被保护的,安全的幼儿园里,找出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坏人,天啊,这不是为难孩子们吗?我们想象一下,成人在自己的办公室上班,此时出现一个陌生人,陌生人与你对话,你要在5分钟之内辨识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成人能够做到吗?将成人都不能够做到的事情,要求孩子要做到,这不人性啊!这样的错误教育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幼儿园里有坏人,怎么办啊?!孩子还能够安心在幼儿园里生活吗?做这档节目的幼儿园和电视台,完全不懂儿童心理,也不顾及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才会做出这种破坏儿童心理安全感建构的错事!
其次,在节目中,教师离开后将孩子们留在教室里,失去了成人的监护,当孩子们进入到幼儿园之后,教师就是监护人,监护人离开孩子的视线,这是监护人失责的行为,幼儿园里怎么能够出现孩子不在教师视线范围的事情呢?在这样的条件下来测试孩子的安全意识,这不是作弄孩子,又是什么呢?幼儿园的做法不仅作弄了孩子们,还作弄了家长们,让我感觉可悲的是,家长们居然不分析幼儿园的做法是不符合逻辑和管理规定的条件下测试幼儿,他们好像集体失去了思维,就这样被幼儿园和电视台耍弄了一番。
愈来愈多的节目把孩子们当成道具来娱乐大众,这好像成为了一个趋势,从湖南卫视的《一年级》到安徽卫视的这档幼儿安全意识测试节目,我们看到了:大众被孩子娱乐的代价是孩子们的心理建构被破坏!电视台的编导们在将美女、帅哥、丑男等作为娱乐大众的工具之后,现在,孩子们也开始成为他们的工具了,而孩子们的父母也乐于配合,没有人思考过孩子们在作为工具的时候,心理是否得到了保护,认知是否被破坏,我们的民族从来就缺失了保护儿童心理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