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胡萍老师教育家园教育的误区教育 |
分类: 杂谈 |
曾经,在一个培训上,讲者慷概激昂地阐述着“差生将来一定会有作为”这样的理论,“在学校的时候,差生不受老师待见,同学也瞧不起他,几十年之后,同学聚会,差生殷勤地买单,支付了聚会所花费的全部款项!”在这位讲者的话语中,我感觉到了了这样的一个逻辑——当年学业成绩好的人,几十年后都成了穷人,等着当年学业成绩差的人出钱同学会,当年学业成绩差的人,现在都成了土豪;当年学业成绩好的人,几十年后都变得很吝啬,当年学业成绩差的人,几十年后都变得有钱且大方。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的同学中,真的是曾经成绩最差的那位现在最有作为吗?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我是60年代的人,在我的经历中,我们小学和中学当年班级里学业最差的同学与当年学业较好的同学相比,整体看来,我发现还是学业较好的这部分人日子好过一些,当年学业较好的同学后来都考上了大学、大专、中专,都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这部分人填补了国家刚刚开始高速发展过程中人才的空白,他们被社会急需而获得了较好的生存机会;而学业较差的同学,高中毕业后很多当工人或者没有工作可做,他们因为没有继续上学的机会,缺乏专业的知识和可发展的契机,失去了较好的生存机会,现在,他们大多都挣扎在“被迫谋生”的生存境地中。这是我看到的一个整体情况。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以及后来的中国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少数当年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开始了我们曾经没有见识过的从商之路,他们为了生存,积极、勇敢、敢作敢为,在中国那个特定的时期里,他们开始如鱼得水,法制、市场、行政等管理都没有跟上这群人的发展速度,于是,那个时期特定的一类人诞生了——万元户,这群人在这个特定的时期里,改变了中国人看待钱(经商)的观念,人性中生存为本的基本需要逐渐被接纳,他们开始被大众羡慕,随着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这群人的社会地位逐步提升,不可否认,他们为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他们仍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社会的发展已今非昔比,行业分工建构已基本完善,当年社会行业空白几乎已经填补,现代社会中,有许多有待我们去发现和创新的领域,要进入这样的领域,需要我们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才具备发现和创新的能力。没有知识就没有生存竞争力,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就连买猪肉的状元也来自北大毕业生。如果我们来做一个社会调查,把在学校里所有学业成绩好的人和所有成绩不好的人来进行整体比较,比较这两部分人的平均生活水平(挣钱的多少)和生活的品质(个人的精神品质),如果得出的结论是当初成绩差的人挣钱多且精神品质高贵,那么,人们才能够说“当初成绩差的学生,将来一定是有作为的”,如果没有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就以某一个人的成长来代替一类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偏代全,这样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我不知道有没有机构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如果读者有相关的调查数据,可以提供给我们,让我们一起来思考。
我认为,“差生将来一定有作为”是为父母们注入的一针麻醉剂和迷幻剂,让父母们在幻觉中安抚自己那颗焦燥的心。每一个人都存在着自己的成长缺陷,在有了孩子之后,孩子让父母开始觉醒,看到自己成长缺陷的同时,他们也开始焦虑自己对孩子教育的无力,“我们存在成长缺陷,我们要去努力修复自己”,要忙着修复自己,进行自我的成长,还要忙着在迷茫中帮助孩子成长,这个时候父母发现自己心力不足,于是,“差生将来一定会有作为”让父母能够在迷幻中让自己放松下来,于是,误区出现了——孩子学业成绩好坏无所谓,只要他能够快乐就行。学业成绩是孩子获得群体认同、建构自我认知、发现自己才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孩子将来是否具备选择自己生活能力的重要元素,学业成绩差的孩子如何能够得到群体认同、如何能够获得选择生活的能力、如何又能够获得快乐呢?
孩子是如何变成差生的?家庭、社会、教育体制所固化的“统一定制”标准,这些都是我们制造出“差生”的“机器”。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都带着上天赋予的天资来到这个世界,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或许他们不擅长数学、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对音乐的灵性,或许他们对物理不开窍,却对天文充满了兴趣,当我们不懂得孩子的天赋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帮助,当我们把教育简化成了数理化的考试,当我们用分数至上来评判孩子的优劣,孩子就被我们制造成了“差生”! 这个世界,因为有差的父母,有差的学校,有差的教育体制,有差的评判标准,产生差生是必然的。
我理解的差生是:内心没有爱、没有对生命的尊重、没有责任感、反社会人格、追求知识的欲望被成人破坏殆尽,他们的内在人格已经被严重破坏。如果仅仅是用学业考试成绩来判断孩子是不是差生,这是一个错误的标准,根儿在成都外国语学校上初中的时候,语文成绩中下,因为根儿的作文始终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分数很低,根儿到深国交后,语文成绩考得班级第一,因为深国交的语文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评判标准不一样,孩子的学业成绩就不一样,所以,仅凭考分来判断孩子的优劣,是错误的。
当一个内在人格被严重破坏的孩子,如果他能够遇上一个好的精神导师,帮助他重建健康人格,重新恢复对学业的兴趣,重建对学业的能力,我们相信,他的未来是会有作为的,但是,如果他没有能够遇上好的精神导师,没有获得高品质的帮助,他的未来将难以光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