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的误区之三——“中国的基础教育强于西方”

(2013-12-29 11:25:58)
标签:

胡萍老师

教育的误区

教育

分类: 杂谈


20084月,根儿到深国交参加入学考试时,在等候孩子的时间里,我与几位父母聊天,一位妈妈告诉我们,她的孩子只是来考试,检测一下自己的实力,孩子要在传统学校读完高中一年级后,才准备进入深国交学习,她说:“中国传统学校的基础教育还是要强于西方,学到的知识更多更深,以后出国才有优势!”她的想法代表着很多父母的想法。


“中国的基础教育强于西方”这句话在中国流行了多年,每一次听到有人这样说,我都会思考一番:“什么是基础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什么?西方的基础教育又是什么?两种基础教育是如何进行比较的?何谓强?何谓弱?”在我带根儿辗转三个城市上学(昆明、成都、深圳)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当地公立最好的小学——云南师大附小、当地最好的私立小学——成都外国语附属小学、全国有名的公私合营中学——成都外国语学校(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校)、全国有名的私立高中——深圳国际交流学院。我一边经历着各具特色的学校教育模式,一边看书了解,深入思考什么是基础教育。从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到《儿童发展心理学》,从我与根儿经历的公立学校到不同教育理念的私立学校(成都外国语学校与深圳国际交流学校是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我对于基础教育有了自己的理解。

 

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是: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我把“最初的教育”理解为基础教育。什么是基础教育的优与劣呢?如果仅仅用孩子学到的知识深度和难度来评判基础教育的优劣,如果基础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考试,那么,我们是否将教育的丰富内涵削减成为了单一的“学业课程和考试”?如果基础教育仅仅是学业和考试,那么,这不叫“教育”,只能够叫“教学”,如果我们学校的基础“教育”被简化成了“教学”,学校就不是在培育一个人,而是在训练一个考试做题的机器,这样的学校已经没有了“教育”的基因,只有训练的程序了。这种训练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无法从训练中满足自己精神发展的需要,由此,他们会变得讨厌学习,失去探索世界的激情。


我理解的基础教育是对一个人的人格进行初级“定型”的过程,帮助孩子建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孩子懂得生命的价值所在,明白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帮助孩子建构好实现生命价值的人格和学业基础,这才是基础教育应该完成的使命。直到根儿进入了深国交,我们才真正体验到了学校的基础教育更深刻的内涵,之前的学校教育更多地停留在了学业的层面。随着根儿高中毕业,好的基础教育为他奠定的是为人类贡献自己智慧的理想、优秀的学业、对生活的热爱、为自己的使命而努力、自我管理的能力、懂得生命的尊严和品质。


当初,根儿被剑桥录取之后,还会每天满怀热情地看书,仿佛还在上学一般;从剑桥回昆明家里度暑假,整整3个月的时间里,他每天坚持自己学习,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让他有这样的激情和动力,根儿在深国交的四年时间里,获得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深国交为根儿提供了优质的基础教育(根儿在深国交的成长读者可以看我之前的博文),深国交的基础教育是西方的模式。


根儿考上剑桥之后对学业的激情让我感慨,当初,我高中毕业就再不愿意看书,害怕会勾起我考试的噩梦。我想到了自己当年考完大学后,发誓再也不想读书!再也不做任何试题!我将所有课本全部扔到了垃圾堆里!那个时候,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考入大学后便失去了人生目标。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自己的未来茫然不知,做了儿科医生之后才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直到38岁才找到自己想要从事一生的工作,直到40岁才重新获得学习看书的热情,这是我所经历的基础教育,我不认为这是好的基础教育,因为在我经历基础教育的那些岁月里,我每天都被训练,而不是被培养。现在,我们的孩子在经历基础教育的阶段里,依然是在被训练,他们毕业后也一如我当年一样,虽然考上了大学,虽然也大学毕业,但是却对自己的人生迷茫无助!


我与根儿经历的基础教育不同,我们的人生起点就会不同,我们的人生目标也会不同,什么是人生的起跑线,我现在才明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