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新兴教育反思之八——经典说教不是教育的本质

(2013-06-13 12:56:08)
标签:

胡萍老师

读经

教育

分类: 杂谈

 

    在《弟子规》中,一些对孩子的训导和道德要求是很有道理的,这些道德水准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推崇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 “哥哥要爱护弟弟,弟弟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其中了”,再比如:“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意思是“如果吃的穿的不如别人,用不着忧愁悲伤,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因为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修养。”人们需要一个人人心灵宁静,人际关系和睦的社会,弟子规与很多经典一样,为我们树立了人类个体的道德标杆,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的道德水准都能够达到像弟子规里描述的那样,我们都会成为完美的人,人人都是完人的世界将是多么的美好和谐,我们读《弟子规》和经典正是心怀这样的梦想,我们信奉经典就是想要实现这样的梦想,这也正是人们推崇弟子规或者其他经典的原因之一,这也是经典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因为人们几千年来依然还存有建设和谐世界的美丽梦想。

    然而,要实现这样的梦想,父母和孩子光靠读经和信奉经典不可能达成目的,要让孩童时期的两兄弟学会“兄道友,弟道恭”,不是父母简单地对孩子背诵这六个字,或者把这六个字翻译成孩子听得懂的“哥哥要爱护弟弟,弟弟要尊重哥哥”就能够实现,更不可能依靠两兄弟背诵“兄道友,弟道恭”就学会了互敬互爱,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道德说教,而不是道德教育。道德说教与道德教育的区别在于:说教只是用语言简单地要求孩子达到某一道德水准,而教育则是父母帮助孩子建构道德。

    现在,我们用“兄道友,弟道恭”来举例说明说教与教育的区别。假设一个家庭里有两兄弟,哥哥4岁,弟弟2岁,此时,小哥俩正在争抢一个玩具,争抢中哥俩开始打架,此时,父母用怎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才能够学会互相尊重和爱护呢?

    我们来看第一种教育方式,这也是中国绝大多数的父母会采用传统教育方式,当哥俩发生抢玩具时,父母会要求哥哥把玩具让给弟弟,还教育4岁的孩子:“你要谦让弟弟,爱护弟弟”。在这个家庭里,每逢类似情景,哥哥必然被父母要求放弃权利,让弟弟得到满足,因为我们的文化中具有“哥哥为了弟弟有义务牺牲权利”这样的传承。这个4岁的孩子从小就被要求事事为了弟弟而牺牲自己的权利,他会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正在被弟弟一点一点夺走,自己的权利正在被弟弟一点点地剥夺,他会感觉到父母因为爱弟弟而对自己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只会埋下对弟弟的嫉妒和仇恨,而不会是对弟弟的爱和尊重,这是一个4岁男孩正常的心理反应。弟弟在这样的教养环境中,事事都占据哥哥的上风,没有规则来约束他对哥哥的行为,他根本不懂得怎样的做法才是尊重哥哥权利。父母在这次教机中采用了说教的方式,没有帮助孩子建构起相互尊重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教育方式,当哥俩发生抢玩具后,父母先把玩具收缴到自己手里,然后让孩子说明是谁先拿到这个玩具的,父母需要声明兄弟俩玩玩具的规则,那就是谁先拿到玩具谁就具有了优先玩这个玩具的权利,如果是哥哥先拿到,哥哥就具有了这个玩具的优先权,等哥哥不玩了,弟弟才可以选择这个玩具,如果是弟弟先拿到,那么优先权属于弟弟,哥哥需要等待弟弟不再玩这个玩具时,才可以选择这个玩具,也可以由先拿到玩具的一方决定是一起玩还是让对方先玩。父母在执行这个规则的过程中,哥俩的权利都得到了父母的尊重,父母让孩子懂得了遵守玩具的规则,同时又培养了友爱,兄弟俩没有谁为了谁而牺牲自己的权利和利益,无论是哥哥还是弟弟,他们共同遵守的是公正公平的规则,这个过程中,两个孩子都建构了尊重对方权利的意识和能力。兄弟俩的关系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才会产生牢固而真挚的兄弟情谊。

    《弟子规》和一些经典所描述的道德标准犹如一座道德之山的巅峰,对于启蒙阶段的孩童来说,他们的道德正在建构之中,建构的过程意味着孩子从山脚朝着道德巅峰攀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智慧、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建构其道德的关键,《弟子规》只告诉了我们道德要达到的目标,却没有告诉我们把孩子引领到道德巅峰的具体做法。一些父母认为,只要让孩子背诵《弟子规》,孩子就能够达到“兄道友,弟道恭”的境界,这种看上去很美的完人标准,如果父母缺乏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了解,缺乏对孩子人性本质的了解,缺乏正确而具体的方法帮助孩子建构人格,是很难让一个人企及道德的巅峰。只有当我们的教育建立在尊重儿童发展、尊重人性本质、懂得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建构的基础上,教育才是有效的。

     《弟子规》中有一部分是教孩子某个方面具体的行为,比如:“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其意思为“读书人要爱惜书本,即使有急事不看书了,也要把书本整理好,发现书本有损坏,应当及时修补完整。”这样的训导是正确的。我没有读过弟子规,但我非常爱惜我的每一本书,我在家里制定了一个规则:家里每个人都不可以把书拿进厨房、餐厅或卫生间,也不可以在厨房和卫生间读书,不可以把书放在客厅的茶几上,这样可以避免书被沾上油污或弄脏,我还坚持不把书借给他人,担心别人不爱惜我的书。所以,我们家每个人看书就在书房里或者卧室里,每一本书都保持着原有的油墨香味,没有污渍。现在,我的孩子也以这样的方式爱惜书,在他高中毕业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把自己曾经珍惜的原版英文书籍全部捐献给了学校,留给了学弟学妹们,这些书籍都保护得非常好。

    我想表达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示范,如果父母理解了经典中的“精华”,然后将这些“精华”消化吸收进入血液中,将经典中的训导精华部分变成了自己恒定的行为,然后再用具体的行为来帮助孩子建构品行,这或许是《弟子规》或者其他经典中的精华的价值所在——帮助成人修养德性。在这个层面上来看,我认为经典中对人们道德与品行的要求,更多的是针对成人,而不是孩子。父母自身做到了经典中训导,然后再用具体实际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建构,这就是言传与身教的结合,如果父母都不读书,不爱惜书,家里没有书香的气息,如何能够熏陶出一个爱读书、爱惜书的孩子呢?父母只强调孩子背诵“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就期望孩子爱书,这就是说教,说教不能够让我们达成教育的目的。

    一些父母告诉我:“让孩子在童年时期读这样的经典,并不是让他们现在就能够做到,而是让他们长大之后再做到。”如果没有父母的教育智慧帮助孩子建构健康的人格,只靠童年背诵的那些文字,经典中的训导不可能化为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就能够得到父母正确的引领,父母的言传与身教让经典中的道德要求变成了孩子的行为模式,这样的方式或许更符合孩子的成长。

    《弟子规》和其他一些经典的确有其精华的部分,但也有其糟粕的部分,父母和教学生读经典的老师,需要对经典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当我们把经典中的精华传递给孩子的时候,不是让孩子盲目地去背诵有糟粕混在其中的整本经典文字,而是父母和老师将精华已经溶解在了自己的思想和血液中,父母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够透射着经典中的精华——尊重、友爱、仁慈、宽怀、接纳……,而没有经典中的腐气——卑微、顺从、控制欲、失去独立精神……,这样的言传身教才能够让孩子在学习经典的时候,真正吸取到精华,而不被糟粕浸蚀。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