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盲”妈摸象

(2011-02-21 10:50:40)
标签:

胡萍老师

家庭教育

育儿

分类: 杂谈

    在儿童和青少年性教育这个方面,越来越多的妈妈遇到了困惑,于是,妈妈们开始求助。在我的群里,妈妈们也常常在讨论孩子的教育和性教育问题,如果我也在群里晃悠,妈妈们就会向我提问。

    我在我的群规里有这样一条规定:如果妈妈们提出的性教育问题在我的书《善解童贞》中有详细讲解和案例分析,那么,我会建议提问的妈妈先看书,如果看书后有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在教育孩子时有相关操作不知道该怎样进行的时候,再来与我进一步讨论。

    此举的目的是让妈妈们在书中了解孩子性发展的规律,掌握帮助孩子性发展的原则,这样,妈妈在处理孩子性问题的时候,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只要把握住原则,在原则之下妈妈的教育方法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文化、亲子沟通方式来进,就不会有大方向的错误,也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比如我们在书中提出的性教育大原则是:针对孩子的行为,不要针对孩子本身;培养孩子健康的羞耻感,懂得性行为的界限;不可以因为孩子的性活动羞辱打骂孩子。在回答6岁前孩子性问题方面,我们也有基本原则:有问必答,有问才答,答案不要超出孩子认知范围,问什么答什么,是否继续回答决定于孩子是否继续发问。我们在讲解原则的时候还用案例来说明父母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这样,妈妈们能够从书中了解整个“大象”了,所以,如果父母提出的问题在书里有相似的案例和讲解,我就会建议妈妈先看书。我写《善解童贞》的目的就是希望父母了解孩子在每个阶段的性发展规律,会出现什么性活动和性行为,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些发展阶段。我建立妈妈群的目的是想引导妈妈们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掌握帮助孩子成长的原则,帮助妈妈们创造自己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这也是妈妈自我成长的重要历程。

    但是,很多妈妈却只想知道孩子的某个问题目前解决的方式是什么,她们不愿意花点时间,通过看书了解孩子性发展规律,从而建立科学对待孩子性发展的观念,然后用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来解决孩子的问题。比如,很多妈妈问到我孩子夹腿或者摸鸡鸡的问题,妈妈们希望我直接告诉她们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如果我仅仅告诉妈妈们:“视而不见”“告诉孩子不可以在公共场所进行”等答案,妈妈们依然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行为,为什么会持续这样的行为,为什么这样的行为越来越频繁……而我在书里对孩子手淫的行为有详细的讲解,可是,一些妈妈就是不愿意去看书,不愿意通过了解孩子行为发生的原因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自己帮助孩子的方法。这样的妈妈如同“盲人”,摸着大象的腿就以为掌握了大象的全貌。

    这种盲妈经常会出现的表现是:动辄就怀疑自己对待孩子的某个方式是否伤害的孩子,不会用原则来判断自己的方式是否正确;动辄就针对孩子的某个行为向他人要方法,不愿意通过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来界定孩子的行为,创造自己的方法。

    上周,一个妈妈在群里问到自己4岁多的孩子大便在裤子的问题,在我与这个妈妈聊后,了解到孩子在4岁前肛欲期时候的发展受到了阻滞,这个问题我在《善解童贞》里也有大量案例分析和讲解,问这个妈妈是否看了《善解童贞》,她说看了一点点,没有看到这个部分。我很不明白,如果孩子真的遇到这样让父母头痛的问题,讲解孩子问题的书就在妈妈在手里,为什么不看这个内容,尽快找到原因和方法来帮助孩子?!

    妈妈们的心态有两种,一种是:孩子的这个问题让我焦头烂额,我要尽快找到一个办法来解决,有没有哪位人士能够直接告诉我一个方法,然后我一使用就见效了;另一种心态是: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这是属于孩子发展中的哪个阶段所出现的行为,我需要了解孩子的这类行为发展的过程,然后才能够知道如何来应对和处理。前一种心态是让妈妈自己解脱的心态,后一种心态才是真正帮助孩子成长的心态。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很多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他们沿袭了上学时期形成的思维方式——标准答案是什么?然而,面对每一个孩子的养育,面对解决每一个孩子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却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父母需要在原则下衍生出自己的答案,可是,很多妈妈缺乏这样的能力,他们想从他人嘴里获得养育自己孩子的标准答案,如同他们当年期望从老师那里获得解题的标准答案一样,然而,孩子不是一道没有生命的数学或者物理题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陪读
后一篇:穷养与富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