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心接力:理工学子呼唤下一个好心人
摄影记者 谢洪
凌延飞,一名来自四川理工学院的普通大四学生,现在他正用着微小的声音深情地呼唤:“下一个好心人,你在哪里?”
理工学子寻找爱心接力棒
2010年,凌延飞在庙观寺门前偶然遇到行乞的王淑芬老人,后了解到老人家里的困难,凌延飞决定帮助她并到老人家里去看看。来到王淑芬老人家里,才发现这一间只有30多平米简陋的平房里,住着王淑芬老人和她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陈富明。
凌延飞被这对母子艰苦的生活深深震撼了,尽管条件艰苦,生活困难,但这对母子却非常乐观,于是在这两年里,一直不间断地帮助这对母子,有空就去老人家里帮忙,打扫卫生、洗衣洗被、修气管,帮助陈富明起床穿衣、洗澡、大小便,他还将自己节省下来的钱给老人买药买物。一遇到困难,老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这位热心的年轻人。
凌延飞同学的热心助人、无私奉献深深打动着老人一家,老人多次希望能到学校感谢学校和老师的培养,但是他都婉言拒绝了。凌延飞帮助老人的事从来没有告诉身边的任何人,他认为做好事是不需要宣扬的。凌延飞继承着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做好事不宣扬的新世纪雷锋精神,以微薄的力量传播善与爱。
如今,凌延飞即将毕业,老人希望在他离开学校前能到学校正式感谢这位两年来始终无私帮助她的年轻人,老人将感谢信送到学校,凌延飞帮助老人的事迹才得以知晓。凌延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只是以微不足道的力量来关心一下他们,让他们知道社会并没有忘记他们母子,这个社会是有温暖的。但是,我也即将毕业,很快也会离开自贡,而我更担心我离开以后他们的生活,我希望能寻找到一位好心人,接过我手中的接力棒,把爱心传递下去,继续来帮助这对母子。”


理工学院学生凌延飞正抱瘫痪的陈富明上轮椅

理工学院学生凌延飞推着陈富明出去晒太阳
老人与瘫痪儿相依为命
记者跟随凌延飞来到家住自流井区龙凤山巷43号王淑芬老人的家,了解到这对母子的生活情况。王淑芬老人今年已79岁高龄,她体弱多病,患有冠心病、脑血管硬化、内风湿、颈椎病等一系列病痛,可是年近八旬体弱多病的老人却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陈富明。
陈富明今年57岁,在27岁那年因为一场手术而瘫痪,他本身患的是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却被误诊为小儿麻痹症,一场手术下来就瘫痪了,导致神经肌肉萎缩,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伴随瘫痪在床,又出现一系列疾病,心脏起搏快、痔疮、前列腺肥大等困扰着他。
由于母亲年龄逐渐增大,已无法照顾儿子,而儿子又需要有人照顾起居生活,上厕所,坐轮椅,无奈之下只有请一名护理人员照顾儿子。可是这一对生活无法自理的母子,每个月只有微薄的一点生活来源,王淑芬老人每个月从因病过世的丈夫陈少清原单位自贡市交通运输局领取的400多元死亡遗属生活补贴和从社区领取的500元补贴来支撑他们全家的生活。
可是这900多元,对于一对病痛缠身、生活无法自理的母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除了生活开支,每个月母子两人药费就要接近1000元,还要支付照顾陈富明起居生活的护理人员工资1500元。生活的无奈与重压,迫使这一对母子每天出去乞讨,每天晚上9点,护理人员就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陈富明出去行乞,直到凌晨2—3点回家,每个月乞讨得来的钱只能支付护理人员的工资。
记者了解到,其实没有人愿意做这份护理工作,而现在的护理人员并非是专业护理,其本身也是上了年纪且拿着低保生活,可是因为同情这对母子,才接下这份工作,每天晚上推陈富明出去乞讨。
王淑芬老人的家
王淑芬老人和她瘫痪的儿子陈富明相依为命
王淑芬老人在厨房准备做饭
感恩社会 盼圆愿望
生活的艰辛并没有使这对母子失去生活的希望,王淑芬老人一直感谢帮助给她们的好心人,她总是说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就像凌延飞一样。而陈富明看起来“健壮”、实则四肢瘦小、依靠着后垫和前面桌子的支撑“坐”着的,抓着笔、用不太能动的手“抄歌词”,为晚上出去乞讨时唱歌作准备。
陈富明说,虽然现在生活比较难,但是比起在2006年因母亲压缩性骨折,母子只好卖掉老房子住进福利院的生活好得多,福利院里支出更多,最后因为母亲患神经分裂症、又哭又笑搬出了福利院。而现在这个老房子是亲戚东拼西凑买的,虽然房子小,条件差,还经常漏雨,但住着也还踏实,后来又遇到一好心人给房子加了顶,社会上还是有很多好心人的。
在采访中,陈富明一直流着眼泪,但这并不是因苦痛难受而留下的伤心的泪水,而是因为眼导管堵塞而自然流的眼泪水。在问到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陈富明坦诚希望能有人长期照顾,漏雨多年的厨房能得到修复,而他最想要的是一个轮椅,现在这个轮椅还是03年的时候社区发的。临走的时候王淑芬老人拉着记者的手说着感谢,说着好心人很多,感谢好心人。凌延飞告诉记者,老人总是这样感恩。
其实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微小的,但是如果每一个人都伸出一只手,那这细小的善流会汇聚成爱心的海洋,就像凌延飞说的那样,希望更多的人来帮助这对母子,让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营造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