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黎:推行文化殡葬,让农村殡葬改革步入良性轨道

(2011-02-27 13:31:14)
标签:

泸州

两会

古蔺县

人大代表

周黎

分类: 人物

周黎:推行文化殡葬,让农村殡葬改革步入良性轨道
人大代表、古蔺县双沙镇龙升村支部书记周黎接受记者专访

 

人大代表访谈(五)

 

推行文化殡葬,让农村殡葬改革步入良性轨道

 

                                              摄影记者   谢洪


   “推行文化殡葬,让农村殡葬改革步入良性轨道,提倡文化葬”。


     泸州人大代表、古蔺县双沙镇龙升村支部书记周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提出,加快农村殡葬改革步伐,大力培育现代文化殡葬,应当以 “让死者安息、让生者慰藉、尊重生命、传承文化”的文化殡葬理念。


    周黎在农村调研中发现的情况让她很忧心:在广大山区农村,火葬政策的实施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殡葬改革形势不容乐观。“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丧葬习俗,在新时期对农村的丧葬活动仍然持续地产生着影响。目前我国殡葬改革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村,成败也在农村。”周黎说。

 

     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土葬在农村仍然很盛行,有的甚至愿意交4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罚款也要进行土葬,部分农民把来之不易的钱财花在丧事的大操大办上,使很多刚刚摆脱了贫困的农民家庭又陷入了困境。周黎调查发现,在农村,为安葬一个死去的亲人,农民一般得花去3万元左右,许多农村家庭为此债台高筑。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农民在办丧事上如此慷慨?周黎走访调查后发现,首先是传统习惯,两千多年的殡葬陋习直接影响着农村殡葬习俗。其次是攀比心理,现在农村具有薄养厚葬愚昧思想的人并不在少数。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儿孙辈对老人孝不孝,很大程度上要看老人去世后安葬得是否风光、是否体面。落后的殡葬习俗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阻碍作用。

 

    周黎认为,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改变农民殡葬观念,解除农民在殡葬上的无效消费,就可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让农村殡葬改革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周黎说,殡葬改革在农村之所以难以推行,其主要原因是,尸体火化后,没有更理想的、更好的、更容易被群众普遍接受的安葬方式。把骨灰拿回来后,又装棺进行土葬,形成了骨灰“二进棺”,这样,既花费了火化的费用,又占去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要改革农村中的土葬,提倡文明的火葬方法。

 

    周黎建议,首先要向农村群众宣传《殡葬管理法》和相关的殡葬管理条例,加大农村殡葬管理宣教力度,让农村群众充分认识到,火化是科学的,经济的,文明的殡葬方法,也是保护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确认并强化农村火葬的公益性质。同时基层政府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以镇、村为单位建立公益性墓地,方便群众祭奠亲人。

 

    其次是让农民能够重新认识殡葬文化,并赋予现代殡葬新文化,殡葬文化的核心是“凝聚孝心,传递爱心”,通过农村群众对殡葬的关注以及殡葬场所体现的人文及生命内涵,构建正确的生死观文化、以人为本的孝文化、营造现代文化殡葬氛围。让公墓成为体现生命教育和文化的地方,在这里,你会意识到人的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如把墓地称为“生命公园”,“人文纪念公园”等等,在墓地的环境、艺术、人文、思想上赋予文化,就可以起到生命教育的目的。独特的文化形式传达一种文化表现——关于生命的教育就是文化殡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