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 我的备课三变 (一)
(2010-11-05 01:02:04)
标签:
李白三峡宋体《早发白帝城》猿声杂谈 |
分类: 教育散记 |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
一见钟情
小燕跟我商议是否以“特色教师”身份参见片区展示时,我随意地翻开了S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书。随意翻看的瞬间,我发现了《早发白帝城》,便忍不住朗诵了起来。边读边禁不住手舞足蹈。哈,这是多好的一首诗啊!仅仅是“彩云间”三个字就让人浮想联翩:早晨的天空,将明未明,太阳欲出未出,只把天空的云彩照映得艳丽无比。红得重的,火一般燃烧,热情而张扬;红得轻的,姑娘脸色般的羞涩,神秘而迷人。也许她还会变幻,一会儿像轻纱,一会儿像奔马,一会儿像火山,一会儿像花团……她该有多么多彩的姿态!该有多么丰富的意象!这应该很适合学生发挥想象,是引导学生想象并练习写作的绝佳题材吧?不是说要“读写结合”么?按照我以前的套路,应该可以学古诗写新诗吧?于是,一见钟情。
钟情之后,问题出现了:豪迈的诗人写出这么豪情的诗歌,如果要引导学生创作,该找个什么样的切入点?这不是普通写景的文章,这歌颂的是壮美的山河,这和学生所见差异很大;文章的主旨是表达诗人畅快的心境,要如何让学生在创作中予以表达?不能是海市蜃楼,不能是空中楼阁,不能凭空捏造,作为老师,我应该给孩子们搭座怎样的桥,好让学生像诗人那样去赞美这壮丽的山河呢?
我开始阅读相关的赏析文章。对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许多种说法,我暂时采取相信李白是在759年,因永王李璘案受到牵连,流放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遇赦后,乘舟东下,经三峡,到江陵时所作。按照这样的说法,李白应该是在极其郁闷转换为极其高兴时歌颂三峡的美景的。李白的时代离我们那么遥远,三年级的孩子,要怎样才能感受到如此极端的心境变化呢?看到这个,我想到一个策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心理体验,也让他们体会一下这种心情的极端变化,让他们知道“心情好,看什么都是美的。”这是不是走近作者的一个方法呢?
可是“文本在课中,课在文本中。”脱离文本的体验,会不会是画蛇添足?犹豫再三,还是放弃了。
找个什么切入点的问题,一直在我脑中纠结:李白是赞美三峡,我们也应该赞美三峡吧?可是应该抓些什么意象呢?彩云、白帝城、青山、猿声、水声,这些意象应该如何连接?如何以诗的形态呈现?如何让孩子达到既理解诗意又领悟诗情还能发挥想象、积累语言的目的?我的头脑中开始呈现一些词汇:灿烂、五彩缤纷、连绵起伏、重重叠叠、江水滔滔、猿声阵阵……也有一些句子出现:停不下我归家的小舟,挡不住我归家的脚步……像奏出万千乐曲,像唱起动听歌谣……像在吟唱,像在诉说……最终落在头脑里的是四个字“再见,三峡”。于是,就把这再见不断重复,作为连接各种意象的桥梁,以直抒胸臆的方式,第一次写出了诗歌提示单:
再见,
你就像
再见,
你就像
再见,
你就像
再见!再见!再见!
江水滔滔
猿声阵阵
再见,三峡
然后开始思考课的结构。按照我以往的做法,学习古诗分五步:解题、会意、表象、表意、抒情。那么一开始需要的是解题。因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许多争议,所以我不打算让孩子们自己去查找资料。既然这样,我就以解说员的口吻介绍背景并引题吧,为了让孩子们在后期的创作中不至于太困难,我还可以简单描述一下三峡的美景,给孩子们做些“铺垫”,当然,这似乎也可以说是实施教育影响。
准备试讲。在试讲的之前,我毫无把握,不知道孩子们会顺着哪个思路去:会热情的赞美三峡?还是表达归家的急切?不是说“因学定教”么?还是去看看孩子们的反应吧,愿意向着哪个方向,我就顺着那个方向去引导吧。
第一次试讲是二班的同学。二班的学生平常肯定受到非常良好的思维训练,概括能力很强,第一个抽到的学生就非常简洁、准确地说清楚了诗题的意思。知识面也比较广,还是第一个抽到的学生,就清楚地告诉大家,因为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很高,所以说是在“彩云间”。他们也清楚地知道“千里”是指很远,“万重”是指很多。这堂课上,最大的优点是,很多学生以前背过这诗,所以听到我朗诵立即就跟上来了,但是字音有较大错误,于是我就顺势指导了正确的读法。孩子们在“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的逐渐变化上,体现了教师指导的有效。最大的问题是:创作新诗,孩子们有些手足无措。特别是白帝城像什么,青山像什么的问题上,无法展开想象。而江水滔滔和猿声阵阵,孩子们也基本上是以“他们似乎在说……”的句式呈现,无法展开,更无法谈诗意。怎么改变呢?在教学中,我发现是这个“像”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指向性太强,失却了让孩子想象的意义。而“会意、表现、表意”这个发展规律似乎有问题,它们不是单一存在,应该有种螺旋上升的关系吧?
于是第二次试讲,去掉了诗歌提示单上的“就像”二字,似乎孩子们要有话可说一些,但是在课堂上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学生的语言不美,与让学生积累,帮学生创作的目标相距甚远。“如果课堂中学生的反应有问题,那一定是这堂课老师的问题。”这是我深信的一点。那么如何改变这个状况呢?我开始思考自己的问题:上的是诗歌,那么作为引导者的我,所有的语言,都应该有点诗歌的味道吧?我应该要多多考虑引导语、评价语的优美才是。另外,同事们也说到让学生“入情入境”的问题,认为应该让学生换位体验,把自己当成李白,方能像李白那样去创作。说让学生理解了诗歌之后再去想象“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从文本中去找找。”似乎有“打转”的嫌疑。
第三次就是面对全校老师的课了。我接受老师们的建议,从圈里“跳“了出来,在理解诗歌的同时就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十分注意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果然对孩子们运用语言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课后,老师们这样评价这堂课:
1、老师非常有激情,她的激情让我想起了窦桂梅老师,有男儿的豪气,又有女儿的温柔。2、开课的背景介绍,老师的语言,老师纯正的普通话,打动了我们,更为孩子学习诗理解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老师的范读,恰当的抑扬顿挫,恰当的感情融入,为孩子们的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4、读诗的读的指导很有层次,读准音——读流畅——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步步深入,让孩子们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悟。5、江水滔滔、猿声阵阵说了什么的设计,巧妙地训练了孩子的想象与表达,从而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诗的意境。6、最后写的训练,孩子们用诗歌的形式写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的很美,很有情调,使训练落到了实处。
这是易传秀老师的评价语,还有好几个老师也都毫不吝啬地把一些赞美之词加在了我的头上。一时之间,还真有种欣欣然的感觉,自我十分感觉良好。可是,这课就没什么问题了吗?在慢慢清醒之后,我开始问自己。我发现:对中差生的关注度不够,他们在这堂课里收获了什么?边理解边拓展想象的做法,似乎割裂了诗歌,使孩子们少了对诗歌整体情感基调的把握,如何能做到既整体把握又不打转呢?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入情入境”呢?……问题总要找到解决方案才是,所以,我的课还要继续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