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静波微博
徐静波微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9,950,546
  • 关注人气:129,7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芝要破产西屋公司为何这么难

(2017-03-30 09:15:27)
分类: 日本经济清淡汤

  东芝公司终于创下了一项“日本记录”——制造企业经营赤字超万亿日元!

  东芝在329日召开了一次非同寻常的董事会,正式决定让美国子公司——西屋申请破产。随后发表的董事会消息说,董事会已经看到,由于西屋公司出现了巨额的债务和经营损失,预计东芝在2016年度的经营赤字将会达到1100亿日元(约610亿元人民币)。

  西屋公司为何会出现如此巨额的经营损失?直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西屋耗巨资收购了美国一家核电站建设公司,而这一家核电站建设公司隐瞒了巨额债务,并在决算报告书上做了手脚。等西屋发现这些问题时,损失已达7000亿日元以上。


东芝要破产西屋公司为何这么难

  东芝总部接到这一报告,董事会全体瘫倒。子债父还,这是商业规矩,作为母公司的东芝脱不了干系。而西屋为何如此轻率地收购这一家美国核电站建设公司,西屋高层与东芝负责干部是如何监管的?这不只是追究经营责任的问题,而是事关东芝存亡的大问题。西屋事件导致东芝的2016年度决算一拖再拖,股票也是一跌再跌。于是,东芝董事会决定:彻底割断“西屋毒瘤”,让其破产,永久远离东芝体系。

  但是,很快,东芝公司发现,要让西屋破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美国政府反对。

  美国政府何反对西屋破?其主要原因是因美国有100座核反堆在运中,同西屋在南卡州建造2座新的核反堆,而这两座核反应堆的83亿美元的建设经费,是由美国政府提供债权担保,美国能源部不愿意为此买单。如果西屋破3000多名工人失是小事,而美国因此失去核人才,而且很有可能导致核技术的外泄,才是大事。100座核反堆今后如何修保养?也将成问题

  而芝来,不把一个包袱扔弃,芝本身就要面沉没。弃,是芝公司无可奈何的选择


东芝要破产西屋公司为何这么难

  东芝收购西屋18年,其实演绎的是一出“好事变坏事”的悲喜剧。

  18年前,芝公司收了西屋公司,当芝公司社西田厚聪说了这么一句话:“东芝目前的核电营业额只有2000亿日元,今后一定要增加到7000亿日元。”,西田社长认为,芝公司的核至今止一直在日本国内打,收西屋后,将为东芝开拓海外核增加一台大功率发动机。


  东
芝收西屋,日本全国在政府的极倡下,正在全力“核”事。日本政府当提出了“核要占据日本发电30%以上”的目。同,日本经济产业省也极支持日本的核拓展海外市出日本的基础设产业

  因此,芝当耗巨西屋,可是“天地利人和”,没有人反对东芝的一起收案,政府也予了芝以极大的金支持。

  但是,20113月,日本9大地震生后,随之而来的大海啸袭击了福第一核站,致了重的核泄漏事故的生。一事故,致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运芝原先通政府交涉得的建越南核站的订单,也化为乌云。而在日本国内,不新建核成白,而且已有核站重新运转发电,也遭到了部分所在地方政府和住民的烈反这样面因素,或者“噩梦”到来,芝公司根本就没有预测过,始沉浸在成了“世界最大核”的喜悦与自我足之中。


东芝要破产西屋公司为何这么难

  当前最核心的问题时,如何才能让西屋平安破产?日美两国政府已经就此问题进行了多次水面下的交涉,316日,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世耕与美国商务部长鲁斯举行了直接的谈判,双方在摸索西屋“破产重建”的可能。但是由于东芝公司是一心要扔包袱,毫无重建的信心,因此,日美两国正在寻找第三方的接盘手,而这这一接盘手不可能是中国,也不可能会是俄罗斯,必须是日美的共同战略伙伴,因此韩国电力公司目前已经被请到了谈判桌旁,日美双方都有意让韩国电力公司来获得超过西屋50%以上的股权,控股再建后的西屋公司。

  西屋申请破产,不仅令东芝负债累累,同时也严重打击了日本的核电出口计划,毫无疑问,也将成为日本核电工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目前,除了东芝之外,日本从事核电产业的还有日立和三菱重工,这两家公司也原本要拓展海外市场,西屋的教训让这两家公司也裹足不前。而日本政府已经明显地意识到,如果不统合日本国内的核电产业的话,不仅日本核电站的维修保养陷入困境,同时在国际市场,经营了半个世纪的日本核电产业,将面临失去江山的痛苦,因此,如何统合东芝、日立、三菱重工三家企业的核电部门,也许已经成了经济产业省官僚们在考虑的问题,“日本原子力株式会社”诞生的那一天,也许已经不远。

【特别提示】为了便于手机用户阅读,我已开通微信公众号“静说日本”,专讲日本故事。敬请关注订阅。

东芝要破产西屋公司为何这么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