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静波微博
徐静波微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9,906,073
  • 关注人气:129,7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最牛的豆腐店

(2007-09-17 01:25:47)
标签:

人文/历史

徐静波

日本

豆腐

东京中城

分类: 日本经济清淡汤

    我们通讯社的边上,是东京最高的大楼——东京MIDTOWN(中文可译作“东京中城”),这是一个由6栋建筑和大面积绿化构成的一个高智能化,超现代的新型的复合型城市群,其中最高的大楼高248米,共54层。在这个城市群里,汇集了各种各样的名牌店、餐馆、美术馆、写字间、医院等设施,还有东京房价最贵的丽嘉酒店,最便宜的房间一个晚上也要6万日元(约3600元人民币)。

    午休时间,我和同事常去这个中城一逛,虽然买不起昂贵的时装,但是也可饱一饱眼福,顺便瞭几眼美女,做一回阿Q。

    社里的毛丫头们曾怂恿我把编辑部搬到东京中城去,说那样的话,绝对可以和共同通讯社争地盘。我说:“你们是不是准备把我从54楼扔下去?”玩笑管玩笑,我倒是对大楼的租金产生了兴趣。于是很认真地向东京中城的投资与管理公司“三井不动产”作了打听。不打听还可以,一打听着实是吓了一跳:办公楼一坪(3.3平方米)是每月8万日元(约5000元人民币),一至四楼商铺,一坪是每月30万日元(约2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每平方米要6600元人民币。

    吐着舌头离开管理公司,下到底下一楼,猛一抬头,居然在最醒目处,发现了一家豆腐店。豆腐店开到日本租金最高的东京中城来,除了一个“牛”字,便想不起其他词汇来。日本最牛的豆腐店

             店铺上挂着的“とうふ”日文招幡,就是“豆腐”两字

 

     小心翼翼地走近这一家豆腐店,发现其装饰之精致,可以用5星级的酒店来做比较。这家名叫“京乃豆腐屋藤野”的豆腐店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卖豆腐的店铺,一部分是吃豆腐料理的店铺。听店长说,这家豆腐店的总部是在京都,京都最出名的菜肴就是豆腐料理。

    我察看了整个豆腐店,估计店的总面积应该是在20坪(约66平方米)左右,每一个月的租金应该是在600万日元(约37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每一天至少要有40万日元(约2万5000元人民币)的营业额才可以做到收支平衡。单单卖一块豆腐,就能挣到这一个钱?我开始怀疑这家店的老板也不就是神经错乱,要不就是一个钱多得没处化的暴发户——只要名不要利。日本最牛的豆腐店

                      豆腐的品种,比我想象的要丰富

 

    但是,当我走进豆腐店,才发现这一家店“牛”的道理:一块普通的豆腐卖315日元(约15元人民币),比一般的超市贵2倍以上。而一个简单的豆腐套餐,则卖2310日元(约145元人民币)。

    问题是,这一个价格不但没有吓倒东京的妇人们,反而激起了她们无上的欲望。中午时分,店门口会排起长队,并弥漫起一种悠悠的胭脂味。为了品尝这一口豆腐,我活活的在门口站了20多分钟,并因此获得一种莫名奇妙的奖励——编辑部的毛丫头们围着我的衣领找口红。日本最牛的豆腐店

              这一个豆腐套餐,需要2310日元(约145元人民币)

 

    据悉,豆腐是在公元前2世纪,由中国汉朝的淮南王发明。日本奈良时代(7世纪),由日本遣唐使传入日本。刚开始时,只是日本贵族与僧人们的高级食品,并初次记录于1183年的奈良春日大社的库录中。到18世纪的江户时代,豆腐才开始在日本民间普及,成为百姓的日常菜肴。1782年出版的日本豆腐菜谱《豆腐百珍》第一次将豆腐的制作方法和烹饪方法公诸于世。

    经过1000多年,日本人已经把豆腐做得很精,并做出了一种文化。目前,日本的豆腐分成三大类几十种,一类叫木棉豆腐,相对比较硬;第二类叫绢豆腐,属于嫩豆腐;第三类叫充填豆腐,是加一些配料的豆腐。如今在中国被称为“日本豆腐”的鸡蛋豆腐,就属于“充填豆腐”的一种。日本最牛的豆腐店

    这一个由十种豆腐组成的“豆腐礼品装”,售价4410日元(约280元人民币)

 

    在中国就这么普通简单,便宜的吓人的豆腐,传到日本怎么就变成了高级食品而受到日本人的顶礼膜拜?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通。但是不管怎样,日本人能把豆腐店开到日本租金最贵的大楼里去,总有它的道理和办法。假如上海人把豆腐店开到金茂大厦去,不知结果会如何?

   “文化传承”这东西,很值得我们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