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大众化写作——评周善来的文学创作
(2013-11-08 17:22:18)
标签:
网络小说文学评论大众化写作 |
分类: 品读人文 |
文学的大众化写作
——评周善来的文学创作
一直以来,我总有这样一种偏见,认为文学是有闲阶层把玩的一种高雅的游戏。在生活中,虽然也有生活捉襟见肘者酷爱写作,但是,在生活残酷的磨砺下,很多人的写作激情在慢慢消失,直到被生活逼迫得消失殆尽。很多当初的文学爱好者,为了生存,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因而放弃了心爱的写作。那些热血沸腾的文学少年,走上社会后,也许还能坚持一段时间,但很快,这种激情就慢慢消失,时间不长,就泯然众人了。这不能怪他们意志不够坚定,要怪,只能怪生活太残酷,剥夺了他们写作的时间和空间,削减了他们热爱文学的热情和激情。但多年来,我县作者周善来却一直笔耕不辍,这或许与他的职业有关。
我与周善来认识多年了,早在2007年,我所主持的忽然花开文学网举办了“彦文杯”全国征文,那时候,周善来作为一名作者,为网站征文投稿,后来,他的散文《回归自然》在那次征文中被评为三等奖,在颁奖仪式上,我们就认识了。再后来,我对他的人及他的文也有了一些了解:周善来原来是一名人民教师,后来,又到了政府部门工作。多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在媒体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文章,涵盖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
我一直认为,周善来的文章属于大众写作,他的文字,更多的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当然,也有写个人心情的文字。其实,大众写作并非贬义,而是对当今网络写作推动文学创作这种现象的一种概括和总结。不管是纯文学、通俗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是受到读者喜爱的文学种类,它们都属于文学大家族中的一员。而除了专业作家以外,所有的写作者,都可以被称为是大众写作者,哪怕文章只是写给自己看,只是自娱自乐。
其实,所谓的高雅与通俗,只是相对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兴起,网络文学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朵奇葩,网络创作大军的突起,也推动了网络文学创作的繁荣。尽管网络文学不被纯文学人士所认同,或者说尚未充分得到认同,但是,网络文学仍然在文学家族中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网络文学也成就了一批著名的网络作者,如唐家三少、天蚕土豆等网络“大神”,也有处于纯文学与网络文学边缘的安意如、姜颖、春树、易术、张悦然等等年轻一代的作家。然而,更多的则是普通作者的网络写作,正是无数无名作者默默无闻地潜心写作,才支撑起了网络文学这片天。
尽管每个文学种类的读者群体不同,喜爱不同,素养也有高低之分,但是,正是这些读者,才让文学有了市场。文学有高雅之分,作者的写作水平也有高低之别,但是,这不妨碍读者阅读和作者写作。他们之中,既有热爱纯文学和纯文学创作的,也有喜欢通俗文学和通俗文学写作的,当然,时代发展到今天,网络文学的势头更猛,网络作者也更多,纯文学、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写作,也构成了大众写作。
如今,传统作者也加入到网络写作大军之中,确切地说,现在已经很难定义传统写作与网络写作。作者的身份具有双重性、兼容性,其写作的范畴也更为宽广,既有传统意义的小说、散文和诗歌创作,也有网络小说的写作。周善来的写作,我们可以看作是传统写作与网络写作的结合。他的文字,也更多地使用大众话语言,文章也有大众化特点。比如2013年他发表在《风流一代》的诗歌《红与黑》,其语言就有大众化倾向:红与黑/对比鲜明/反差巨大/有时/很难辨别和区分/就像人心/很难捉摸,不易看透/有时/还能相互转化/就像人心,原本是红的/在特定的场合/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会变成黑的。这首诗,如果从意境上来说,无疑少了诗歌的意境,不算很优秀的诗歌。但是从文字内容的表现上来说,则具有哲理性。红与黑,不仅是颜色的区别,不仅是色彩的转换,更多的时候,是人心的颜色,红与黑是人心的改变,这就是这首诗所要告诉人们的,也是这首诗存在的价值。
长期以来,高雅文学写作一般被认为是专业作家和诗人的专利,而通俗文学、网络文学则属于大众化写作。在当代,诗歌、小说、散文等纯文学体裁一般被称之为高雅文学。而传奇、故事等则被称之为通俗文学。应该说,通俗文学是一种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东西,因而受到了读者的欢迎。随着通俗文学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文学的兴起,传统的高雅文学已逐渐地失去了其主导地位。起先,文学网站和各个论坛,成为大众写作者展示自己文采的场所,后来,博客的兴盛,为更多的大众作者提供了展示自己写作才华的舞台。大众化写作与大众化阅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写作和阅读方式。报纸副刊、文学网站、文学论坛,包括个人博客,都成为发表文章的阵地,阅读报纸副刊、浏览网页、博客成为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
周善来在《快乐写博》一文里阐明了自己写博也是写作的观点:“写作不可能仅仅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应该是有一定的写作动机。不论是谁,即便是把写作当作纯粹的爱好,可在敲打键盘的同时心里面还是带有一点想法,含有一点企求,希望自己能取得一些实实在在的成绩,得到一些认同或者认可。”然而,由于阅读面的拓宽,以及受到自身写作水平的限制,大众写作者也对自己的文字进行了反思,觉得与别人的文章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周善来就反思:“看看《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上的文章,你就会觉得自己写的东西都是‘小儿科’,与大报上的文章差距太大,无论是构思、语言,还是写作的技巧,都难以相提并论,自己写的东西只处在自我消遣、自娱自乐的级别。”
在大众化写作中,体现的主要是参与性,要求每一个作者都能写出精品,或者要求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这显然不可能也不现实。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大众化写作,在大众化写作中,也有佼佼者脱颖而出,比较著名的,大概要算80后作家韩寒和郭敬明了。有人说,韩寒和郭敬明是天才,是不可复制的。然而,我要说,天赋是一部分,后天的勤奋和努力也十分重要。如果韩寒和郭敬明不去写作,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韩寒和郭敬明,我们就读不到受到青少年热捧的《三重门》、《幻城》等作品。在大众化写作成为潮流的今天,我们当中保不准就会产生第二个韩寒、第二个郭敬明。春树、易术、李傻傻、张悦然、安意如、郑小琼等80后作家群体的崛起,足以证明大众化写作蕴含的潜在的人才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这几年,周善来写了不少文字,我认为,尽管作者的文字有的还很粗糙,还需要进一步打磨、雕琢,但是,他的文字中,也不乏精彩的篇章。我读了周善来很多文字,比较有印象的一篇,这篇文章发表于《宿迁日报》。在这篇随笔里,作者选取了几个生活中的关键词,然后进行点评,其文字蕴含的哲理值得我们回味。比如关键词“生活”:作者说,“人生的意义不在结果,而在于过程。人的一生,不可以留下太多的遗憾。如果没有理想和追求,那无异于行尸走肉。来到这个世上,不能够完全地放弃功名利禄,因为,大千世界存在太多的诱惑。”对于做事,作者选择了关键词“低调”:“看淡得失,不慕富贵,不逐名利,做到心宽气静、荣辱不惊。”在关键词“写作”上,作者说“写作是心灵的寄托,是心情的流露,是心境的释放。”而在关键词“思考”中,作者指出,“真正的思想者,看待问题、处理事情的眼光一定很全面、很周到……总能做到三思而后行。”
随着网络的出现,以及电脑的普及,让大众写作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甚至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在网络时代,写作这样高雅的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诗人的专利,而是逐渐被大众所熟悉和模仿。你开博了吗?你写博了吗?成为我们的问候语。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大众作者,在网络上像模像样地写起了故事、小说,写起了诗歌、散文,并乐此不疲,这在纸媒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文学被更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这让高雅文学不再高雅,不再那么高不可测,写作已经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我认为,周善来应该是大众写作当中的一员。
当大众化写作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我们也就有希望读到更多作者的作品。当前,大众化写作存在的共同的缺点是精品少,大众化文章居多,这让大众化写作鱼龙混杂。因此,当前大众化写作最需要的是,作者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构思想象能力,大众化写作产出的不仅仅应该是大众化产品,更应该是大众化精品,只有创作出受到大众欢迎的作品,大众化写作才会有影响,有前景,作者也才有成就感。而包括周善来在内的一批大众写作者,也正在试图改变这一现象,很多人每天潜心写作,不再满足于自娱自乐,也不再满足于将自己的文字展示在网络上,而是希望能在传统媒体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一篇篇作品,发表在各地的纸媒上,他们用自己的文章证明了自己的写作实力,他们又用写作实力证明了自己,事实证明,他们是成功的!(文/池墨)
前一篇:《石榴》2013年第5期目录
后一篇:奇异美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