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静

标签:
自然绝峰物质属性银河系状态毁灭杂谈 |
分类: 品读人文 |
自然之静
文/一如清水
静,有两种意思,一是不动,二是无声。而我所说的自然之静,则既不是不动,也不是无声。
作为人,我们有思想。因此,我们常有许多心情不平静的时候,反之,也有许多心情平静的时候。然,即便是心情平静的时候,我们的心亦是在跳动,头脑亦是在思考,并不是不动,并不是无声。平静,只是一种状态,一种有序、舒适、和谐的状态。
自然之静,也是一种有序、舒适、和谐的状态。
与自然之静相对立的,是尘世的喧嚣。
人,脱胎于自然,建立了社会,便也堕入了尘世。在尘世里,人的自然属性渐渐弱化,而物质属性渐渐强化。一个弱化,一个强化,便产生了不平衡。在这不平衡中,有物质冲突,也有心理冲突。有个体相互间的冲突,也有个体内在的冲突。
当冲突过分激烈,无法调和的时候,便会走向毁灭。一种社会秩序的毁灭,一种人身个体的毁灭。
于是,许多人便在冲突中或走向毁灭中,想到了挣脱,想到了回归自然。因为,只有在自然的怀抱里,才能重新洗尽铅华,找到自我。这也是许多人选择出世之后大多到山野中隐居的原因。
自然之所以有这种力量,便是因为自然之静,便是因为自然的这种有序、舒适、和谐的状态。任何一个生命个体,生命力量再强大,在自然之静的“磁场”里,都和银河系中的一颗小星星一样。在它的“磁场”里,由不得我们不俯首帖耳、不低眉顺眼、不静心忘欲。凡是逆自然的,最终都会被自然回归自然,回归到他本原的状态。
为什么大部分佛寺道观都修建在深山绝峰、老林密处,只是因为那种地方远离尘嚣,只是因为那种地方有着真正的自然之静,特别是这种自然之静很少被打扰和破坏。尽管那里也有风、雷、雨、电、鸟、虫、鱼、兽等动态的、有声的自然之物,但正是这些动态的、有声的自然之物才组成了一种有序、舒适、和谐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自然之静的状态中,修身养性者才更能入佛入道,在天地中找到人的位置,实现天地人的统一。因此,我说,自然之静,不是不动,不是无声。
人类的力量在不断增强,自然正被不断地改造和摧残,自然之静也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可是,人的两重属性决定了我们一边在摧残、在威胁它,一边却又在怀念、回归它。当人类的物质属性越强的时候,越想回归自然,就如我们常说的,越是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
自然空间的广阔性,又决定了自然对人类的宽宥和大度。很多情况下,自然展示给我们的还是它原始的状态,无情地报复仅是个案。它提供给我们的享受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就像是永远也用不完的能源。只是这种能源是用有形的状态发挥无形的影响,是要我们用心去汲取的。
这种能源是调节我们心灵的。这种能源就存在于自然之静的“磁场”里。只有我们身入其中,主动接纳,悉心体验,才能有所收获。人与自然,是相融相通的,只有去与之相融,才能与之相通。通了,则顺,心顺气顺情顺人顺。许多人都喜欢听雨,特别是雨夜,静卧榻上,听雨打树叶、滴落屋檐、汇集成流的天籁之音,听久了,便会很安静地入睡,就是自然之静的调节作用。虽然雨声或轰轰,或滴答,但正是因为雨声,才有了这夜不一样的静。
许多人把投身自然的休闲也搞得轰轰烈烈,那是我所不愿参与,也不认可的。我宁愿一个人静静地站在林中一棵树下,享受着绿色氧吧,聆听着鸟鸣虫声。所以,也常常独自于河谷垂钓,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然之静之所在,投身在它的怀抱里,忘却一切与它无关的事物、念头,会心地与一只鸟、一只鱼、一朵浪花、一株小草相伴对话,流露着自然之情,洋溢着自然之笑容,在大静中收获着小静之乐。(图文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