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epaper.sqdaily.com/sqrb/html/2008-10/30/content_46425.htm
http://epaper.sqdaily.com/sqrb/html/2008-11/03/content_47099.htm
回家的路
文/周善来
曾几何时,“沭阳到,车子跳。”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顺口溜是沭阳交通现状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十几年前的家乡确实很落后,当时的道路状况便说明了一切。道路交通的滞后,成为制约家乡经济发展的瓶颈。
经过十几年的奋斗,这一状况现已得到彻底改变。特别是近年来,沭阳大地到处掀起“大交通、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道路交通的变化犹为明显。平坦、宽敞的道路带动了家乡经济的迅速腾飞。勤劳朴素的家乡人,用双手改善了交通,改变了家乡的落后面貌。
行驶在平稳、舒适的路面上,不由得勾起我对家乡村路的回忆……
十几年前,县乡公路主要以砂石路为主,而村与村之间则多为土路。偶尔的车辆驶过,刮起漫天飞尘,让路人睁不开眼睛。
乡村土路,曾让我“吃尽苦头”。读中学的时候,因为我是走读生,每天从家里到学校得走三里多的土路。晴天倒也罢了,如果是雨天,那可就麻烦了。记得有一次刚下过一场大雨,晚自习结束后,我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摸索行走。借着同村伙伴昏暗的手电光,我在泥泞的土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跋涉,本来半小时能到家的路程,我们竟然用了足足一个半小时。
我结婚那天,村前的土路也让我“深受其害”。尽管“催装”和“正日”两天都是晴空万里,可因为前两天在不停地下雨,所以村前的土路还是泥泞不堪。本来联系好的小轿车因为道路不畅而被迫取消,只好改用一辆中型卡车。通过泥泞的村道时,车轮经常被阻塞,迎亲的小伙子们只好下来推车,这样才勉强到家。一路上,大家累得直喘粗气。走在乡村的土路上,我不由得感叹:“什么时候能把路铺好呢?哪怕是铺一条砂石路也成啊。”
很快,这个梦想就变成了现实。九十年代末,家乡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回家的村路果然变成砂石路。说起铺砂石路,那可是村里人汗水的结晶。为了节约成本,铺路的主要材料不是石子而是砂礓。镇里只提供压路机和沙子,村民们用锨镐四处刨挖,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凑足了所需的砂礓。路铺好了,自己也累得直不起了腰。村民们虽然苦点累点,但是每个人心情都很顺畅,因为路是为自己铺的,自力更生来铺路,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
有了砂石路,阴雨天机动车辆也畅通无阻了。之前,从城里打的只能到镇上,然后再改坐三轮车或摩托车回家,如果遇到阴雨天,还得取消原定计划,现在回家的计划可以说是阴雨无阻了。
2005年前后,村路再次旧貌换新颜。原来的砂石路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了,村里决定改铺水泥路。从县城可以直接打的回家,只需半个小时便到了。
交通的改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显示屏和加速器。便捷的交通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也促进了家乡经济的繁荣。道路通畅了,销路也通畅了,再多的产品也能及时运出去。交通改善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使家乡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也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光明前景。“人心思变、人心思富”,家乡人不等不靠,坚信幸福生活可以自己去创造。
村路变迁“三部曲”,是家乡巨变的一个见证、一个缩影。“要想富,先铺路”——勤劳睿智的家乡人,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又总结出了致富的另一条顺口溜。
蓦然回首,不见了熟悉的乡村土路,那些关于路的美好片断早已化作脑海中永恒的记忆……
(注:此博文发表于2008年10月30日《宿迁日报》A5版“改革发展看交通征文”和11月3日《宿迁日报》B4版“五色园”副刊)
(此博文在宿迁市“改革发展看交通”征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公告
“改革发展看交通”征文活动已结束,此次活动共收到征文44篇,刊出23篇,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一等奖: 《路》,作者:陈学平
二等奖: 《爱在路上延伸》,作者:张明阳; 《回家的路》,作者:周善来
三等奖:《家乡的路》,作者:禾白三少;《三嫂换车》,作者:林德学;《走外婆》,作者:梁海梅;《五彩路》,作者:杨鹤高;《好梦成真》,作者:陆敬坦
纪念奖:除获一、二、三等奖外所有参加征文的作者。
请参加征文活动的作者到市交通局政治处领取获奖证书和纪念品。地址:宿迁市洪泽湖路151号市交通局大楼410房间。联系人:王优。电话:84355007。
2009年2月25日
我的首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