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能为“科研”所累
为了据《人民日报》2008年9月3日第12版“文化新闻”报道,为了评职称发表论文,海南数千名教师被骗。海南教育期刊社《新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董国柱与从事印刷行业的沈学军密谋靠“克隆”杂志敛财:由董国柱负责向需要发表论文的教师收取750元—900元不等的“刊登费”,由沈学军负责印刷。他们将收集到的论文印刷在假冒的第二期《新教育》杂志上,先后非法印制4种版本共计3020册。他们共收取教师稿件1202篇,骗取了100多万元。目前两人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海南“克隆”期刊案炒得沸沸扬扬,引发了专家学者的深入讨论和进一步思考,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现在,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职称评定问题,而职称晋级要受到一系列条件的束缚,而其中之一就是要有公开发表的论文,有些地方在评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特级教师的时候除了论文发表以外,还要有研究课题、获奖优课等等。因为职称和工资是直接挂钩的,事关个人切身利益,所以很多教师使出浑身解数,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使自己符合条件,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怎样才能让论文发表呢?权威的报刊杂志对论文的质量要求都很高,而真正能够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毕竟凤毛麟角。
这给一些钻营投机倒把的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于是乎,教师经常收到一些手机短信广告,我也不例外,内容大致是:评职称如需发表论文,请您和我联系。国家级(报纸名称略)省级(报纸名称略)市级(报纸名称略)或国家级、省级教育类期刊(名称略),都可以发表。收费低,如需可代写,(质量高、包能用),发表后送报刊给您再付款,保留备用电话(号码略)。
利用手机短信群发,可见宣传者的“高明”之处,真可谓“匠心独具”。细细揣摩,这些手机广告的可信度几乎为零。对我来说,已经有论文发表了,所以不必动心;但是,其他没有发表论文的教师看到后难免会怦然心动。
对于那些文字功底和理论功底都很深厚的教师来说,发表一篇论文并非难事。但是对于那些理论水平和写作水平都很一般的教师来说就有了一定的难度。怎么办?有些人只好走花钱发表论文这条路了;更有甚者,自己不想动脑费神,干脆再多花点钱请“枪手”代劳。如此看来,想达到论文发表的目的,除了钱的问题,其他都不是问题。
有些人甘愿为此慷慨解囊。然后还会因此产生感叹: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有些事情离开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就是金钱的力量,这就是商品经济社会所滋生的“怪胎”。事实上,在一些地方,花钱发表论文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其实,花钱发表的论文“水分”很大,学术价值并不高。
再说说课题研究。好多课题摆的也是“花架子”——“好看不中用”。先是闭门造车弄出个研究报告,课题立项之后就被“束之高阁”,等到要结题了,课题组成员才开始匆匆“收集资料”,草草应付了事,论证会开过后就算“顺利结题”。一些课题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之中甚至连课题名称都说不清楚,更谈不上熟知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了。有多少课题真正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概括?有多少课题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真是寥寥无几!
反过来,如果教师的论文发表了,也主持或参与了课题研究,是不是教学水平就一定不同寻常呢?其实也未必。有些教师虽然很少发表论文,很少研究课题,很少参加优课评比,但是人家的教学水平就是不比你差,教学质量反而比你高,让那些所谓的“科研型”教师望尘莫及。这充分说明,论文发表、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关联不大,积极投身“科研”并非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
近日,海南省《中小学、中职教师教育教学论文代表作鉴定实施办法》正式出台,对中小学教师提交的教育教学论文发表与否不再做硬性规定,这也让那些正为没有论文发表而发愁的教师倍感轻松。近些年,很多地方都在开展教育教学论文鉴定工作,对论文质量仍然有严格要求。实施论文鉴定制度,为那些无法发表论文的教师提供了另一条捷径。换言之,只要论文质量高,发表与否无关紧要。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论文鉴定中的人为因素如何控制?
海南《人才研究》杂志执行总编仇世文认为,“治本之策是要尽快从改革和完善现行的职称申报制度与教育制度入手,建立公正的学术价值评定机构,健全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把学术评判的标准和权力交给专家。”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要积极投身教学实践,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上下一番苦功夫。这也提醒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给教师一个重新定位,给教师“减负”,不能把论文发表、课题研究等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唯一标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