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成长的瓶颈因素
没有一位教师不崇尚一顶戴在自己头上的“名师”光环,而在经历几十年风雨之后,再回头审视一番,却很难找到影响深远的经典教师形象。在全国几百万教师中,能够像斯霞、于永正、魏书生、吴有训那样在教学和教研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教师可谓寥若晨星。事实上,有许多教师(大约百分之十)人到中年时才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按理说,在这个厚积的基础上,最终能在后二十年工作中再次取得辉煌成就的专家型教师应该人才济济,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但目前我们的教育大厦却显得很单调。这种现象背后隐示着一种教师奋斗规律,即个性只在逞强中显示。准名师要想进一步发展成名师,只有克服成名的瓶颈因素,才能像顾汝佐、于漪、于永正、魏书生那样登上事业的顶峰。这些瓶颈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名师则在这两方面都有显著的特点,形成独自的风格,如斯霞老师语言中饱含胜过母爱的关怀;于永正老师的风趣幽默;于漪老师的浑厚真挚;魏书生的充满哲理......
准名师在口头语言上浅尝则止,文字语言上不求甚范。
不论口语或书面语,都存在着“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的三重境界,处于第一层境界的教师,只是鼓励对象,尚不能称为准名师,他们在工作中扮演典型的教员形象,依书而教、教书不乱,缺乏必要的科研能力;第二层境界是成为准名师的起跑点,却始终难以跨越这个固步自封、难以自拔的圆点,他们只在这个圆点内徬徨、徘徊,要冲破这个圆点,要依赖毕生所有的积累和勇气;跨入了第三层境界,就是处变不惊的准名师了。口头语言的三重境界可以向书本、向长者学,逐步跨越。语言基础好、悟性快的要三~五年;基础浅、悟性慢的要十年。口头语言分常规用语、随机用语和概括用语三种形式。只有在口头语言上达到凝练生动、准确具体、直奔主题,或者说像罗京、李修平那样口齿清楚,像倪萍那样亲切自然,像赵宗祥那样底气十足、雄浑饱满,才是名师的典范。这难关真让人如临深潭、不寒而栗。
文字语言的束缚相对轻松,即用相对准确、生动、具体的文字把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就行了,如果再朝前走几步,即文字叙述十分凝练,信息含量非常丰富,增一字哆嗦,减一字太短,那就成了语言学家,成为吕叔湘那样的语言大师,至少也是一名散文美学家,加上个性风格特点,则成就了一代美文宗师,是圣人而非名师了。关于语言意识即组织语言的前思维问题,也应该有必要提一提,因为语言意识中含有语言感悟和语言欣赏的内容,不论是准名师或是普通教师,对语言的感悟都要加强锻炼,文字语言吕富有美感的成分,这些语言或节奏明快、浑厚奔放;或意境幽雅,如潺潺流水;或朴素凝炼,让人顿生敬畏。总之,较高的语言意识是一个好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准名师不可或缺的条件。没有语言意识则不能达到语言的三重境界,不能在语言上获得较大的进步。
二、缺乏一定的敏感度
对教材和学生缺乏一定的敏感度,是教师向名师转化的又一个制约因素。名教师的立身之本是准确理解教材和学生,恰到好处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带着学生走进教材。教材是静态的,而学生则是动态的。教材是被动的,而学生则是主动的。能否将两者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关联,是准名师向名师转变的关键所在。不少准名师在迈向名师的起跑线上,由于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不能正确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所以一直处在“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境界。
学生是教学的第一手资料,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学生的性格爱好、习惯基础各有不同,但在接受能力、年龄基础、心理基础、语言环境基础、思维基础(即生理和心理基础)等方面大致相当,教学中要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从而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坚强的集体,形成刚强的个性。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问题的生成,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同样,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个体,他们生活在新的环境中,对新的社会现象、基础进行了非理性的组合,学生表面上还是老样子,实际却跟身高一样,一天一个变化。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个性特质等,不能只注意到整体,而忽视了部分,不能只强调规律,循规蹈矩,而忽视了变化。
再谈第二手资料。教材是教学的第二手资料,真正的名师把具体的教材看成生活的全部内容,不论是哪种教材,都是为生活、为发展服务的,所以在了解相关的科学规律后,还得对教材进行加工,提高教材的敏感度。教材同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与科学技术、人类的认知水平同步,甚至与人类的想象力同步。所以阅读教材要以时代眼光去辩证审视,去灵活挖掘,超越现实,超越时代。教学过程中能够娴熟地驾驭教材,以万变应不变。
总之,老眼光不能适应新事物,这应成为准名师向前大踏步前进的座右铭。
三、成就感取代了进取心
在日常的教学检测中,准名师与所有人一样,产生成就感,亦或满足感,于是进取心悄悄隐退。收集任意时代名师的成功轨迹,都不难看到他们在事业、学问的大道上虽一波三折,却乘风破浪,大踏步前进。
斯霞老人虽已仙逝,但她留下的七彩霞光仍然光芒万丈,这光芒既让人崇敬和景仰,也让人认识到学问的发展是一路坎坷因文革中,她老人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遭受挫折,但文革结束后她却能以坚定的信念和可贵的勇气实现她的复出梦想,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乃至九十高龄仍然风采依旧、矢志不渝。
于永正、魏书生、朱永新等人在研修学问的征途中,也没有因为成就感而舍弃努力,他们恬淡如常,一如既往地在心爱的事业上孜孜孜以求。有人认为功成名就时就该激流勇退,可他们仍然一路奋进、不懈求索,为教育大厦添砖加瓦,奉献自己的余热。
当然,前进也需要付出代价。只有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奋勇攀登,才会成为学问事业上的向导,才不会在社会发展中失去平衡。占总数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多的准名师只有正视困难,超越自我,从这些名师、导师身上获取榜样的力量和前进的动力,才会有所寄托,才会在后十年教育教学实践中渐入佳境,成为真正的名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