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sqdaily.com/sqrb/html/2008-07/16/content_23870.htm
教育离不开诚信
文/周善来
教育诚信问题已经是人们早就关注的话题。
历次高考、中考、小升初考试之后,成绩刚揭晓,各个学校便迫不及待地发布“喜讯”了。招生市场其实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对于一些民办学校来说更是如此。教育主管部门所规定的招生时间还未开始,一些学校的“生源大战”就已拉开了序幕。在这场“招生大战”中,大家都在抢时间、赶进度,各个学校在宣传的方式方法上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个别学校在招生宣传方面不顾最起码的诚信要求而“信口开河”,随意宣传现象比比皆是:或夸大成绩,迷惑群众;或瞎编乱造,无中生有。
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招得好生源,一些学校都不忘把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添油加醋地宣传出去。在宣传自己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师资力量方面更是绘声绘色、不惜笔墨。至于各个学校宣传单上的内容更是夸大其词,什么都是“一流”,谁也不愿做“二流”。至于获奖人数更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三个能说成十个,十几个的能说成几十个不等。反正吹牛不犯法,没有人去核查验证,很少有部门去过问追究。想想也是,这多少也助长了这些学校虚假宣传的胆量。
高考宣传最先开始。新闻媒体里经常看到“热烈祝贺某某学校荣获某某团体第一名”、“热烈祝贺某某学校在某项比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的字幕;街道上也倒处悬挂着类似的横幅。到处都是第一名、一等奖,很少看到第二、第三名或二、三等奖。有些学校更加“细致”,还在一等奖前面加上“唯一”一词,很明确地告诉人们在本地区只有他们一家获得了一等奖。别人只有羡慕的份。
在百姓心中,哪个才是真正的第一呢?这么多“第一”里面,肯定有很多是“冒牌”的吧?可是只有你知我知,唯独老百姓被蒙在鼓里。这真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这样的虚假宣传让老百姓不知所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请问,这样的“第一”还值几个钱呢?
学校达到了目的,最终受害的却是家长。等到学生都入学了,家长知道真相也没有办法了,只能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了。这种虚假欺骗只能瞒得了一时,迟早是要露出狐狸的尾巴的。老百姓终有一天会明白真相,会砸你的招牌。
学校是一片净土,荣誉是来之不易的。如果你真是第一,那你尽管宣传,无可厚非,优胜劣汰是竞争之必然,竞争是发展的动力源泉。
当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在管理招生宣传市场,但是惩处力度还远远不够。治标更要治本。应该进一步规范招生宣传行为,对各类招生宣传进行严格审查,严格把关,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常言道: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诚信已成为各行各业共同追求的目标。教育事业要想健康稳步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诚信。
作为学校,面对学生家长期待的目光,如何取信于民?
一所学校要想得到社会的公认,要想得到家长的信任,要想得到上级的支持,就必须以优越的办学条件、优良的师资队伍为支撑,必须走“质量兴校、特色强校”之路。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抓好特色建设,形成自己独有的鲜明办学特色。
一所学校,校长首先要讲究诚信,对内对外作出的每项承诺,必须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其次,教职工也要讲究诚信。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讲究诚信。
如何给诚信教育提供一个有力保障?学校的质量如何,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要由家长、学生来评判。
首先,可以让学生来评价学校和老师。作为学校,要不遗余力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业务练功活动为全体教师搭建业务练功的大舞台,通过大力实施“青蓝工程”来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让学生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水平,学生心中自有“一杆秤”,学生说了算。
其次,可以让家长来评价学校和老师。通过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家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让家长跟老师面对面交流,提出意见。同时定期向家长开放教学现场,让家长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水平,家长心中也有“一杆秤”,家长说了算。
这样一来,教师就能自学地不断学习充电,勇于争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工作中就能够自自觉地做好教学“六认真”,严谨扎实地工作,做到言行一致,做好学生的表率,取信于学生。学校也能用良好的教学质量取信于家长。
俗话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大家说你好,才是真的好。
如果教育失掉了诚信,那么在毁掉学校声誉的同时,也无异于砸掉了教师的饭碗。
当前,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显得很有必要。教育要诚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们要提高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奉献意识,用良好的教学质量来回报社会,取信于民。
(注:此博文发表于2008年7月16日的《宿迁日报》教育周刊)
我的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