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回乡偶书》有感

(2007-07-30 18:05:01)
标签:

文学

原创

语言

方言

读书

校园

教育

教师

文化

感悟

随笔

分类: 品读人文
 

读《回乡偶书》有感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是唐朝著名诗人,书法家,也是位政治家,官至工部侍郎。《回乡偶书》写于诗人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乡之时,当时诗人已经八十六岁,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世事沧桑,人生易老,心头有无限感慨。诗中的“偶”字,不仅是说这首诗得之偶然,还泄露了源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诗的第二句以不变的“乡音”衬托自己的“鬓毛”,表达了诗人的久客伤老之情。

   

    品读这首诗,我也产生了一些感想。

   

    语言和文化是孪生兄弟。语言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区域文化特点。
    中国地大物博,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语言和文字体系。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分布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约占国土面积的50-60%。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现有的少数民族语言,都是经历了历史上语言功能的分化、融合和竞争而形成的,这些语言发展至今成为本族母语,都有其客观必然性。各民族都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把语言看成民族特征的重要方面,当作民族的宝贵财富,并对民族语言有着统一的愿望和意识;同时对本族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种稳固或守旧的心理。

    就是汉语本身,除了国家推广的普通话,也还存在着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地区,在汉语的使用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即使在同一个县市,有时也会存在着一些差异。

   

    语言是人们进行合作、交流的工具。语言反映了人的思想和意识状况。

    我国使用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随着国家推行普通话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很多行业在选拔人才时都把普通话等级作为一项重要条件。

    特别是教育行业,对教师的普通话等级要求非常严格。以小学为例,语文教师必须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数学教师必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课堂上师生都必须使用普通话。由此可见,民族语言在向着集中、融合的方向上发展。

   

    小时候,生活在自己的一方狭小天地里,讲的是家乡的方言土语。上学了,我们的老师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来进行教学,因此,我们所学到的也是生硬、不标准的普通话。不习惯别扭、生硬的普通话,所以离开了课堂,我们依旧讲自己的方言。

    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是成正比的。随着年级的上升,随着学校的更换,教师队伍实力也在不断壮大,我们的普通话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朝着流利、标准的方向发展进步。在工作当中,我们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普通话来进行交流了。

    年龄在增长,我们的活动范围在扩大,视野也不断开阔。走出自己的一方天地,我们接触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也接触到了更多的各具特色的方言。我们可以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也可以用各自的方言进行交流。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两种语言的随机运用。

    能够熟练自如、得心应手地使用普通话,我感到荣耀和自豪,能够使用家乡的方言来进行交流,我们也倍感亲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值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