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给中小学生减负是一个美丽童话
给中小学生减负的话题已经喊了许多年,采取的措施也不少,可效果如何,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从自己的宝贝孙子上小学后的学习生活看,感觉到现在的小学生真的太不容易,太辛苦了。
每天早晨六点半以前就必须起床,因为校车七点左右到,校车不等人,距离学校的越远的孩子起的就越早,校车要接三十多个孩子。到学校是早读,上午有四节课,下午有三节课,孩子中午在学校就餐休息。下午五点钟左右,孩子坐校车回家。回家之后还有作业,这些作业都需要家长陪同,还要应用新的科技信息手段反馈到班集体的群里,同学之间好相互学习借鉴。一般情况,孩子完成作业要到九点左右。但为了不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全面发展,孩子们还要参加一些课外班。有课外班时,孩子的休息时间会更晚。双休日也不是孩子们能够放松的,除有学校的作业外,参加培训班和补习班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大家都在努力,你不努力你就要掉队,不是家长喜欢这样做,家长也非常的辛苦非常的累,但是你不这样做,你就是对孩子不负责,因为我们社会目前的教育体制、人才评价机制和价值观就是这样要求的。
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倡导给小学生减负,而且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但是学校真的敢给学生减负吗,尤其是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学校和民营学校,他们的教学质量决定了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和他们的生存。家长敢减负吗,你给了孩子“快乐”的童年,但孩子没有考上大学,没有获得应有的知识和能力,走进社会后,缺乏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没有创造更高价值的本事,家长不后悔,孩子不后悔。
现在中国的现状,就是想改变命运就需要有“应付考试”的能力,上大学需要考试,进公务员队伍需要考试,想留在一线大城市和进好的企业需要考试,而且并非什么人都有考试的资格,有文凭、有特长是基础条件。文凭越过硬,特长越突出,可参加的考试机会越多,考试过关的希望越大。
素质教育说的好听,可是不适用所有的孩子,大城市的孩子享受教育资源丰富,考大学名额多,压力不大,有提升全面素质的条件。而农村和中小城市的孩子想考一所好一点的大学难度很大,想改变命运走出去,就需要应试教育上下功夫,只有通过考试这个平台,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三、四线城市中的孩子压力更大。
中小学生减负在现有教育评价体系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命题,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必要在学生减负问题上搞形式主义的东西,应该在如何让教育资源更公平上下功夫,在如何提升教师的师德和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在如何合理进行教材的选配和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努力为家长和孩子创造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上下功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