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城市“无车日”的遗憾与希望

(2008-09-23 09:13:50)
标签:

杂谈

时事评论

随笔

分类: 生活札记

             中国城市“无车日”的遗憾与希望

 

    关于城市“无车日”的最早倡导源自欧洲,当许多欧洲城市面临着由于汽车造成的空气和噪声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时,1998年9月22日,法国一些年轻人最先提出“In Town,Without My Car!(在城市里没有我的车)”的口号,希望平日被汽车充斥的城市能获得片刻的清净。

   这个主张也得到都市居民的热烈支持,成为全国性的运动。法国绿党领导人、时任法国国土整治和环境部长的多米尼克·瓦内夫人倡议开展一项“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活动,得到首都巴黎和其他34个外省城市的响应。当年9月22日,法国35个城市的市民自愿弃用私家车,使这一天成为“市内无汽车日”。在9月22日这一天,有些城镇限制汽车进入,只允许公共交通、无污染交通工具、自行车和行人进城。这个让城市得到片刻喘息的运动很快席卷了欧洲。

   一年后, 1999年9月22日,66个法国城市和92个意大利城市参加了第一届“无车日”活动。2000年2月,法国首创的无车日倡议被纳入欧盟的环保政策框架内。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欧盟的14个成员国和其他12个欧洲国家决定加入欧洲无车日运动。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7个国家的近1500个城镇参与其中。现在越来越多亚洲和南美洲国家的城市也开始推广这项活动。
   刚刚步入“汽车社会”的中国也很快“引进”了无车日活动,2001年,成都成为中国第一个举办无车日活动的城市;2002年,台北也将无车日选在了9月22日。北京、上海、武汉等众多城市也开始开展“无车日”的宣传。

   今年中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更是列为中国头等大事,“无车日”更是在全国所有的城市展开,效果如何不说,至少我们在行动和理念上已经和世界接轨。

   中国的事情就是理念接轨非常容易,但是操作起来中国人就相当马虎,自己在“无车日”就有些欣慰之余略感遗憾,自己所在的城市不算是一个小城市,汽车已经成为城市交通和污染的最大杀手之一,无车日这天自己比较兴奋,本希望无车日能够感受一下“无车”的宁静,但是实际上效果并不好(可能其它城市好一些),一是划定的限行区域有限,所以对开车出行没有造成什么大的障碍,开车出行的人仍然很多,许多道路的车并未见明显的减少;二是无车日是一个自觉行动,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对违犯规定的人交管也最多是劝阻,而且管理人员很少。所以,道路上仍然是车水马龙,感觉比平时也好不到那里,没有让人享受到无车日的喜悦。

   为什么许多好的事情在中国就走样呢?这应该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落后,许多人买车的原因并不都是为了交通之便,许多的人把开车当作展示自己事业成功的象征,所以中国的高档车市场非常火爆。另外中国的文化也是鼓励和赞许机会主义者,谁能够在无车日开车说明谁有胆识、有能力、有地位。在中国创新和投机有时候很难分的清楚,谁能够寻找制度上空子谁就是聪明人,谁就能够得到赞许。再有就是刚从温饱中走出的国人,大多数人的觉悟还没有提高到为全人类的幸福着想,享受生活是他们目前的最现实的追求,中国的环保意识还需要用罚款来刺激,没有“硬”约束,许多倡议只能是表面文章,中国的形式主义仍然十分猖獗,就是许多没有硬约束的法律,在中国许多也是形同虚设,如劳动法、节能法、环境保护法等等,在中国执行的都不是很高,原因就是监督失位,惩罚不明,规定不细。

   所以,“无车日”不见车少应该不算是一件怪事,中国的社会进步刚刚开始,许多事情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该理解和原谅,至少我们的有了进步的理念,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随着人们的富裕程度提高,随着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随着人们没有了其它的后顾之忧,人们的素质和觉悟就会逐步提高起来,社会的精神文明就会越来越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