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抽取第二十二篇“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专门看看对《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之评论。
第一段是志怪小说产生的背景,“唐人小说单本,至明什九散亡;。。。后来偶见其本,防以为文,世人辄大耸异,以为奇绝矣。迨嘉靖间,唐人小说乃复出。。。。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
第二段写《聊斋志异》成书时间、作者和基本概况。提到《聊斋》”然书中事迹,亦颇有从唐人传奇转化而出者,此不自白,殆抚古而又讳也。至谓作者搜集异闻,乃设烟茗于门前,邀田夫野老,强之谈说以为粉本,则不过委巷之谈而已。
看来我们常说的,蒲松龄在柳泉与乡人拉呱搜集素材之说也不靠谱,大部分还是受古书影响自己创作的。古代小说多有忌讳,讲究“藏”,《聊斋》可能也是。
第三段评论《聊斋》写作特点,“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又相传渔洋山人激赏其书,欲市之而不得,故声名益振,竞相传钞。”
《聊斋》首先是写得好,又有王渔洋(王士祯,桓台人,与淄川蒲松龄家乡相聚不足百里)赏识,加之没有正式刻版发行,物以稀为贵,致竞相传钞。
第四段写《聊斋》的主要内容,并以《黄英》菊花精举例,菊花醉死化为“醉陶”。
第五段之后讲《聊斋》对后世影响,“风行逾百年,摹仿赞颂者众,顾至纪昀而有微辞。
鲁迅先生的书评格式大致如此,也应该是写书评的范本。而重点学习的还是对《聊斋》点评内容,可以作为读《聊斋》的向导,引发了对《聊斋》的兴趣。
注释:抚古:仿效古人
粉本:一般理解为画稿,后引申为“底稿”的意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