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新形势下的全科医学教育(原创)

(2010-12-05 13:52:24)
标签:

全科医学教育

基层卫生人才

医笑而过

健康

分类: 医学教育

谈谈新形势下的全科医学教育(原创)

    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家庭医生组织在一份合作文件中指出:“任何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若不是以接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为基础,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医改的推进,我国对全科医学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一、加快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与疾病谱改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生物-心理-行为-社会医疗服务体系内涵的延伸,专科服务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我国新医改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随着我国医疗保健关口全面前移,卫生资源整体下移,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卫生机构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而当前我国全科医师数量十分缺乏,我国约有6万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60%的平均水平。另外,我国社区卫生人才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不合理,能力与水平较低,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突出,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新形势下,只有促进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协调发展、互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才能更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幅降医疗成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要。

    二、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系列政策

    为了促进全科医学人才培养,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1998 年,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启动和开展;2000年,卫生部颁发《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提出全科医学教育以毕业后医学教育为核心,以在职卫生技术人员转型培训和师资培训为重点的发展方向;随后,卫生部先后颁布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等一系列办法和规范。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到出“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2010年,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提出到2012年目标和任务是“三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基本实现城市每万名居民有1-2名全科医生,农村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以1-2年的转岗培训为主要培养途径,同时,招收本科医学毕业生进行全科方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加速推进了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

    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1、全科医学院校教育

    在本专科医学类专业教育中开设“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社会医学”、“健康教育”等与全科医学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强化临床实践和社区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全科医学的思想、内容及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和方式,为将来成为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打下基础。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方向的临床医学专业。通过研究生教育等途径加强全科医学师资培养。

    2、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

    对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时间为3年,前2年在临床培训基地进行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为主的通科系统培训,第3年在县区级实践基地完成规定时间的服务锻炼。培训期间,培训基地组织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规范化培训证书并符合申请学位条件者,可申请临床医学硕士或博士等学位。从长远看,我国全科医师将主要通过毕业后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进行培养。

    对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执业医生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时间为1-2年,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行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培训内容以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经所在地统一组织的考试合格后,获得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对在职人员进行全科医学转岗培训是为解决迫切需要全科医学人才采取的过渡性措施,也是近年来全科医生培训的主要途径。

    3、全科医学继续医学教育

    针对基层卫生人员专业需求,为经过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提供具有全科医学特点、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建立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进行以适宜技术为主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培训。全科医学继续教育的结果作为岗位聘用、年度考核、推荐表彰的重要依据。

     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工作进展加快,但仍然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如全科医学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规范化培训工作不平衡、不规范;农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滞后;委托培训单位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政府激励配套措施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临床及社区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和管理不完善;培训质量监控体系没有形成;在校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缓慢等。

    四、在校的全科医学生应该正确认识的问题

    1、正确认识全科医生的角色定位

    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生物—心理—社会—行为医学模式的要求,难以应对因疾病谱转变、人口老龄化、精神压力大、生活方式不合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健康问题,专科医生已难以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全科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在基层提供方便、基本、经济、有效、连续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责任式管理。他们擅长解决常见健康问题,能直接处理社区中80~90%的各类疾病,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守门人”角色,全科医生的培养要经历院校教育、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多个阶段,具有培养时间“久”,从业要求“高”,培训费用“贵”等特点。因此,我们不应该对全科医生有“每个科都了解一点但却都不精通的万金油医生”的偏见,更不应该有“全科医生学历低、职称低、知识结构老化、临床经验欠缺”的偏见。

    2、正确认识全科医学的知识体系

    全科医学是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于一体新型学科,是多学科的有机整合,形成自身学科体系,而不是机械地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人文科学拼凑在一起。无论是全科医学的院校教育、规范化培训,还是全棵医学继续教育,应根据全科医生有关原则和社区健康问题范围、类型及特征, 把各种基础、临床学科的内容与心理、社会、行为医学专科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全科医学专科知识体系。在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应强化对社区工作非常相关的行为医学、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卫生统计、公共卫生、医患沟通、医学伦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3、正确认识全科医学生的在校学习

    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医学生在本科学期期间,不应刻意地把自己的专业方向与单纯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区分开来。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的要求,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是本科医学毕业生应达到的十三项技能目标之一。而本科生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要依靠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医疗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与提高,因此,全科医学方向与单纯临床医学的本科生在院校教育方面区别不应很大,但在毕业后的规范化培训以及继续医学教育等阶段,则需要掌握的医学知识、理论与技能等方面和医学专科生区别就很大了。不过,对全科医学方向的本科在校生来说,在课堂之外,应多关注社区常见病的诊疗、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康复保健、心理医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为未来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打下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此文为给本校《医大就业在线》的约稿文章,与原文相比,对涉及广西的内容等有删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