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一:医学教育面临着专业结构的调整。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一批既懂得医学知识和卫生属性,又具有流行病、卫生统计等方法学,还懂得公共卫生、卫生政策学、医疗保障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医学社会学、医事法学等知识的人才。
思考:这类人才培养层次主要在专科、本科还是硕士?不同层次人才的社会需求到底有多少?当前的我国医学教育师资队伍是否有能力培养这类人才?培养该类人才培养的高校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合理?独立办学的医学高校以医学学科为核心,多科性医科大学如何建设?被合并到综合性大学中的医学院如何进行专业调整?
影响二:面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需要调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任务,这意味着农村卫生面临新机遇。其实,长期以来,我国基层对这类人才需求都很大,但供求方面出了问题。一是地方政府由于财政等原因不给基层医疗机构编制,导致毕业生进不来;二是基层医疗机构办医条件、经营效益不是很好,本科及以上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不太愿意过去;三是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体制本身的不完善性,只注重学历教育,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薄弱,造成毕业生素质较低,不适用。
思考:该类人才学历层次、专业构成什么比例最合适?如何完善我国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如何完善基层医务人员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地方政府如何支持卫生事业?如何保障当地医务人员待遇,维护他们合法权益?各种层次高校如何培养相适应的相关人才?新医改方案提到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如何去实施?
影响三:面向社区的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大增。据文献,在社区卫生人才方面,按国际上每名全科医生服务5000居民的低限标准,我国5亿城市人口需要16万多名全科医生,但目前我国只有全科医生3
000多人,尚不足4%。社区地处城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很大,但由于我国社区卫生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级阶段,仍没有有效地起到相应的职能与作用,因而社区卫生人才学历过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构成根本不能适应“六位一体”的综合医疗保健工作需要。
思考:我国全科医生如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标准化、规范化,又能结合地方实际与特色,从而做到符合社区“六位一体”的卫生保健需要?以哪个培养层次为主?全科医生的社会需求到底有多大?如何有效地提高在职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
影响四:医学相关专业教育被提上日程。随着新医改的稳步推进,医疗机构软硬件实力的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内涵和能力得到提升,在护理、针灸推拿、医学营养、助产、药学、验光制镜、康复、影像、超声、检验、美容、口腔、心电图等卫生技能型专业人才将供不应求。另外,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15年,年招生总数中本科所占比例提高到50%左右。单护理来说,目前我国医护比例仅为1∶0.7,远远低于合理的1:2的比例,而香港地区、日本、泰国、德国、英国等国的医护比例为1:4以上。我国必须整合现有医学教育资源,培养出一批能专门从事医学相关类工作的专门应用型人才。
思考:当前,培养医学相关专业的人才的专科学校很多,但都集中在专科层面上,它们的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能否适合新形势下的医学教育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医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到底需要多少这种类型的人才?高等院校能否改革机制、创新形式,积极发挥在这方面的作用?
影响五:医学院校的发展必须与医改互动。医学院校是医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培养的医学人才是卫生改革的具体执行者、操作者和推动者,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灵魂,因而医学院校肩负着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神圣的使命。不但要结合新医改政策,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模式,更要发挥自身科研平台优势,为医学卫生技术进步提供根本动力;更要发挥自身专家学者的优势,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政策研究参考;更要发挥自身临床基地优势,为社会培养一批实用的临床医学人才,向区域内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指导,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优质服务。
思考:医学高校面临着新一轮的变革?医改方案只是原则性的文件,各地都会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自身的方案,医学高校也应该紧紧跟上,及早做出安排。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那医学院校如何结合新医改,统筹各方面的资源,结合社会需求,推动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个很值得思考的命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