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是否成功标准到底是什么?
看了新医改方案,我想起了2005年时,全国人民广泛开展的“医改是否成功”辩论。当时,民间喜欢用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主要数据来论证医改不成功。比如,我国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的143.2亿元急速上涨到2003年的6623.3亿元。政府投入仅占了17%,企业和社会单位占到了27%,而其余的56%却都是由居民个人支付的。居民平均每次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从1998年到2003年分别上涨了57.5%和76.1%,都远远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对于医疗保险所覆盖的人群,在城镇地区大约有1亿人左右,农村只有全部人口的10%左右。48.9%的居民生病不去医院,29.6%的患者本该住院的却住不起。
2005年,当时卫生部高部长在《医疗卫生事业形势专题报告》中用大量的数据,从“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等方面说明“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甚至用上了“我国卫生事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卫生部新闻发言人也以“我们从未表态说过改革不成功,我们也不同意改革不成功的说法”回应“医改是否成功”的讨论。
虽然没有哪个部门发红头文件给“医改是否成功”定性,但加快医药卫生改革的步伐却在加快。我一直在想,我们的卫生部及相关政府部门是否弄清楚了医改是否成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翻开新医改方案,我们可以看到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这些总体目标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12年后,也就是2020年,我国将把高强2005年总结的“基本”、“初步”、
“不断”类的“举世瞩目成就”升级为“比较”、“普遍”、“进一步”。不知道成就除了“举世瞩目”外,还有啥好词来修饰。我觉得老百姓与政府关注在“医改是否成功”标准上的认知是有差异性的,而最致命的是这种差异政府看不到,或者看到根本就不理睬,并继续我行我素!
医改运动员和裁判员到底是谁?
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集医药卫生改革运动员和裁判员等角色于一身,既是医改政策制定者,又是政策的执行者,还是政策的评价者。接受政策的客体老百姓却没有参与医改决策的权利,也没有独立的第三方对各项医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
比如我国1989年启动的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搞了十年,最后没有独立第三方对医院等级评审进行客观的评价,没有评价也就不可能彻底发现问题,发现不了问题,也不可能进行持续的改进、完善与提高。在停滞了多年等级评审后,2005年又在全国搞起了“医院管理年”活动。“医院管理年”活动是政府出台政策、政府组织专家组到各地医院督查。虽然各地各部门宣传称,该活动促进了医院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但效果到底如何呢?效果具体体现在哪里呢?有比较确切的数字支撑来说明吗?老百姓真的能切实感受到医院管理年的效果吗?医院那些为迎接数百条督查标准,而建立的数百项制度是否真的得到持续有效地贯彻执行了呢?
政府总是喜欢头脑一热,喜好着眼于眼前的几个问题搞突击,政策稳定性、延续性差,又不能进行科学的评价,而总是流于官样的文字,最终苦的还是老百姓。我想,老百姓如果不满意,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再多、开展的运动再频繁、官方媒体赞誉的文章再多,一切都还是不成功的,它只能说明执政能力的不足!我们的医疗改革应该有独立的运动员和裁判员。在“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四项保障措施中,不单要有“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还应该加上“对医改进展进行独立的第三方评价”。第三方评价既要独立、科学,又要充分听取民众的心声,充分了解老百姓的感受。
更多见: 聚焦新医改方案一 聚焦新医改方案二
聚焦新医改方案三
聚焦新医改方案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