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挫折而奋起的蒋益澧——湘乡名人生平之五十四
(2009-08-17 05:59:32)
标签:
蒋益澧湘乡情湘乡名人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湘乡名人生平 |
经挫折而奋起的蒋益澧
——湘乡名人生平之五十四
不过,蒋益澧与同为罗泽南部将的同乡李续宾相处并不融洽,升迁也慢。罗泽南战死于武昌后,李续宾接替。两人之间的矛盾更是公开化了。一次,蒋益澧在鲁港遭到太平军的围攻,请求李续宾增援,但李续宾置之不理。蒋益澧只得凭垒死守。仗打完后,伤心的蒋益澧不等李的批准就告假回到湘乡去了。不过武昌攻克后论功行赏,蒋益澧家还是被封了一个知府的虚衔。
闲居湘乡的蒋益澧未免有些悒悒不得志。直到广西土匪盛行,向湖南方面求援,湖南巡抚骆秉章无人可派,结果蒋益澧主动请缨,由此东山再起。他带领率一千六百人前往广西剿匪,颇有成就,屡获升迁。尽管中途曾被学政李载熙弹劾而被降职、降级,最终还是以不断的战功洗脱了冤屈。《湘军史》记载:“广西民尤感益澧首功,所至为祠祀之,山谷间往往而有,故夫湘军推锋之功效矣。”显然,广西的剿匪成功给湘军挣得了好的名声,也让左宗棠顿起爱才之心。
李续宾之所以敢踩蒋益澧,其实是因为曾国藩、胡林翼素来不赏识他的缘故。《湘军史》上如此记载:“蒋益澧者,尝为罗泽南偏将,不见重于曾、胡。归,将偏师入广西,连有功,以军疲弱缺额降官,俄复为大将。浙江事亟,国藩复奏荐之,即授浙江布政使,令将所部,增募新军。”时间是同治元年,两宫太后慈安、慈禧开始垂帘听政。《清史稿·本纪》这样记载:(太后)“命曾国藩选将保上海,调蒋益澧部赴左宗棠军。”由此可见,曾国藩也不是主动要推荐启用蒋益澧的。左宗棠则不同,他一贯非常注意收罗曾国藩弃用的人材,蒋益澧便是在左宗棠正确使用下取得较大作为的一位。在随左宗棠进入浙江作战后时,蒋益澧与大将刘典等人密切配合作战,屡战屡胜。同治三年的二月收复杭州,七月,浙江全境的太平军被基本肃清。左宗棠随后进军福建,蒋益澧代理浙江巡抚。他在恢复重建杭州、为福建前线供应粮饷、兴修水利、维护治安等方面不遗余力,除采取多种措施设法让百姓休养生息外,还大力兴办教育,其作为获得上下的一致肯定,更显示出左宗棠的知人善用。
同治五年,被授广东巡抚,开始主政一方。他同样以减税、裁军等手段减轻百姓的负担,剿匪、办学等事情也全力推行。但即便如此,仍屡遭排挤、弹劾,同治六年时遭降级降职使用,仍归左宗棠指挥,但正在西北剿捻的左宗棠同样被夺职,无法顾及仕途再次遭遇低谷的蒋益澧。以病告回籍。其时的曾国藩正遇剿捻不顺,洋务运动刚刚开始,安徽人李鸿章则日渐权重。同治十三年,也就是曾国藩去世两年后的1874年,遭受西方列强凌辱羸弱的大清帝国苦于日本偷窥台湾,于这年六月召杨岳斌、曾国荃、阎敬铭、赵德辙、丁日昌、鲍超、蒋益澧、郭嵩焘等闲居老将进京商议对策。但蒋益澧到京城不久就病死,空负一腔报国之志。最终,清政府与日本使者达成协议,日本退兵,清政府给日本难民恤金及台湾军费共五十万两白银(据<清史稿·本纪>。能征善战的湘军将领或故去,或式微,他们再也无法给风雨飘摇中的满清政府以强有力的支撑了。
《清史稿·列传》这样评价:(蒋)益澧经挫折而奋起,平浙、治浙,并著显绩,信乎能自树立。应当说,这个评价是中肯的。“经挫折”是他仕途上几度沉浮的概括,也从侧面反映出,曾国藩掌控下的派系关系是复杂的,湘军内部也并非一团和气。由于直言不讳的提及曾国藩类似排挤一类的事情,《湘军史》及其作者湘潭人王闿运还一度得罪了曾国藩。蒋益澧的剿匪和平定浙江的功绩获得了肯定,但即便如此,再大的功绩也会被昏庸的朝廷动辄掳夺,这样的例子在湘军将领身上比比皆是。而蒋益澧们能不计得失,在国家危难时慨然应征,既说明忠君思想在他们身上是何等根深蒂固,同时也真实体现出湘军将领们普遍秉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