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痛挽樊骏好兄长

(2011-01-19 07:58:59)
标签:

杂谈

 

沉痛悼念中国现代文学专家樊骏先生

 

    2011年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现代文学权威专家樊骏先生去世了,20日上午11点,在八宝山兰厅告别。

    听到噩耗以后,心里很不踏实,思绪万千,深深感到人生苦短,不抓紧,瞬息即逝。一个学者,一生真正能够做成一门学问,传下一篇文章,一本书,就不错了。

    樊骏先生1954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文学研究所工作。他奉行“三不主义”:一、不结婚;二、不带研究生;三、不写专著。一生纯粹和专门化,只有十数篇论文,集成《中国现代文学论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经典。我想,从樊骏先生那里学习的主要是两点:一是纯粹,做一个纯粹的学者和研究家;二是专门化,专门研究一项学问,终生不渝。因为人生是很短促的,做成一件事情就不易了。有人古今中外无所不写,似乎他是全才和万能,其实不过是“杜林”而已!

    樊骏先生虽然文章不多,但他的文品与人品令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界深深敬仰。得知消息后,所有同仁都甚悲痛!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刘再复先生,今晨通过传真给我发来了挽辞:       

        痛挽樊骏好兄长 

            文研所诗书三百,品学一流无私卷,

当铭当记当颂樊先生;

            宇环间星斗万千,慈慧双修有情族,

最思最念最爱吾兄长。

 

                刘再复敬泣于美国洛矶山下

               一月十八日

   

      樊骏先生的学术精神永垂不朽!

  

                张梦阳

                   2011年1月19日

 痛挽樊骏好兄长

 痛挽樊骏好兄长


 

   为樊骏先生送行   

清田居士

 

    今天上中国文学网,突然看到了樊骏先生于15号去世的消息,心里十分悲伤。现代文学研究界的老人们一个一个都在离我们远去,带走了那个年代一去不复返的纯粹的学术精神。这里打捞一些记忆的碎片,真的还能从对他们的追念中找回一些什么吗?

    我认识樊骏先生还是1985年。华中师范大学那个时候叫华中师范学院,文学院称中文系,那时候我是荆州师专的一名年轻教师,参加华师办的高校现代文学教师助教班进修,那个班共20多位同学,同学中有陈方竞、李仁和、皇甫积庆等,班主任是黄曼君先生。记得一年半时间,黄先生请了一批现代文学研究的大家来给我们讲课,其中就有樊骏先生,还有王瑶先生、陈痩竹先生、叶子铭先生、严家炎先生等。毕业后,我就和樊骏先生建立了联系,差不多每年都有通信,我写信先生是每次都回,他是用活页纸写信,字写得较大,两个横格子一行,一些字还是繁体字。记得第一次回信给我时,为了查找荆州师专的具体地址,还专门拿出地图搜寻,因为我的信封上只有湖北荆州师专(那个年代还没有用邮政编码)。那个时候卖的全国地图居然没有古城荆州的地名,只有江陵,当时的江陵与荆州是一个地名。他在信中写到:“这封信不知能否收到”,我看了很是感动,也暗笑先生有一些迂腐,现在想来也真是惭愧。1989年初,我们在师范学院任教的几位同学朋友,不满意当时通用的现代文学史教材,觉得三大本,较繁琐,讲那么多文学运动文学斗争,许多有影响的文学作家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就萌发了合作编一本简易教材的想法。于是马上行动,由我和我们学校的李德尧老师共同起草了一个征求意见的详细提纲,把提纲分别寄给了王瑶先生、樊骏先生,还有钱理群先生、陈思和先生等,很快都得到了他们的回信。樊骏先生,肯定了我们的提纲简易明了,按照文学文体组织结构,方便教学。王瑶先生也热情地肯定了我们的提纲,并提出了很具体的修改意见,最后还嘱咐我们:“暂缓时日,便于写作”。没有想到,那一年的动荡,我们的文学史编写也停止了下来,王瑶先生也在那一年冬天离开了我们。想到王瑶先生的嘱咐,真是令我们感慨不已(1986年春节我为王瑶先生整理的讲稿《中国现代文学的起讫时间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后,他把修改稿的原件寄给我作为纪念,我想这是王瑶先生教我对照学习,如何思考问题,修改文章,这一份资料成了我宝贵的纪念)。那一本被称为《新编中国现代文学简史》的教材,在1991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一本教材倾注了王瑶、樊俊等先生的感情与智慧,有他们对我们年轻学者的奖掖与关心。在现在这个功利化的时代想来,这样纯粹的学术交往多么珍贵。

    我到武汉后,樊骏先生也退休了。他行动不变,靠轮椅行走,一个人生活,只有保姆照护,我也没有去他家里看他,他也不喜欢人家去。后来又知道他把100万的存款捐给现代文学学会,设立为王瑶青年学者奖励基金,我们对他只有暗自钦佩与默默祝福。2006年4月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了从社科院寄来的邮件包,打开时,是樊骏先生签名送我的他新出版的著作《中国现代文学论集》上下两册(好多年中断了联系,他依然记得我这个后生)。看他书写的字迹,还是繁体字,虽然笔力显得有一些涣散,但是字形依然清俊爽目。写到这里,看看先生的签名,心里生出深深的哀伤与幽幽的念想。像流水静静东去——望着一个个远去的背影,每一页文学史和我们一起惆怅!

   明天20号,是樊骏先生的追悼会。樊骏先生,我在长江边点亮一支蜡烛为你照明送行——先生一路走好!那一个世界里,有我才送别的先生曼君师,你们当年一起编文学史的好朋友。在那里,想必,你不会再孤独寂寞。

                                                    2011年1月18日午夜于武昌桂子山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1311833724

 

 

    “三不”与“三悟”

 

张梦阳
 

    2011年1月15日14时50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现代文学权威专家樊骏先生去世了。
  17日,星期一上午,文学研究所电话告知我这一噩耗,我深知刘再复先生与樊骏先生的感情,立即给再复兄的女儿小梅发邮件。再复得知后大哭,当即写了挽辞,但他家的通讯系统坏了,无法传真,于是到李泽厚家传真。我又没有传真设备,只好先发给“再复迷”网主叶仙先生,叶先生扫描后又发邮件给我,才得到了再复兄珍贵手迹。
  痛挽樊骏好兄长
  文研所诗书三百,品学一流无私卷,
  当铭当记当颂樊先生;
  宇环间星斗万千,慈慧双修有情族,
  最思最念最爱吾兄长。
  刘再复敬泣于美国洛矶山下
  辛卯一月十八日
  20日上午11点,在八宝山菊厅告别。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人士几乎全去了。大家都很悲痛,有些女士,虽年过古稀,但仍痛哭不已。我将再复的挽辞分送给诸位友人,大家都悲痛地点头称道。又托所内同志将再复和广东黄修己教授、上海陈子善携《现代中文学刊》同仁的花篮敬献于樊骏先生遗像前,才略觉释然。
  樊骏先生1930年出生于上海,1953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文学研究所工作。他奉行“三不主义”:一不结婚;二不带研究生;三不写专著。只留下十数篇论文,集成《中国现代文学论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经典。他一生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纯粹,做一个纯粹的学者和研究家;二是专门化,专门研究一项学问,终生不渝。
  樊骏先生的“三不主义”,我想,恐怕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起码,我就做不到。纵然后来因为自己做不到而懊悔终生,但终归是做不到。而从樊骏先生那里,我倒也有“三悟”:
  一悟学界的主流还是很有眼光的。凡是人格真正高尚、学问真正扎实的学者,都会得到公正的评价。最近,著名作家史铁生逝去,也说明了这点:蕴含深刻思想的“纯文学”是有读者的。
  二悟学者犹须养生。因为诗人靠的是年轻和才气,学者却靠积累和学养,愈到晚年可能体悟愈深。倘若到这时候没有精力了,或者干脆走了,真是可惜!
  三悟人生太短促了,已经没有时间怨恨,甚至没有时间感谢,聚精会神搞学术,一心一意求质量吧!

 

               原载2011年1月27日文学报第2版

 

 

 樊骏,浙江镇海(今宁波市)人,1930年12月生于上海。1953年8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同年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室,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历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论文《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关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的几点看法》,编辑《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均合作)等。2003年退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乡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