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再复
再复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75
  • 关注人气:15,5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格组合论》入选“30年300本书”

(2009-11-03 10:04:27)

    网站编者按:经过全国有关专家、出版人、读者和网友的共同推选,刘再复先生1986年著的《性格组合论》,入选由中国出版集团主办,江西出版集团协办,中国图书商报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江西教育出版社承办的“30年300本书”评选活动。  

    《性格组合论》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人的精神世界是第二宇宙,具有无比丰富性和复杂性,本书从典型塑造的角度,对人在文学中的地位作了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考察,提出了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并深入分析了性格组合的类型、方式及其哲学依据和心理依据。该书不仅对文学形象的塑造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人的评价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性格组合论》出版后成为1986年度的十大畅销书之一,并获得“金钥匙”奖。《性格组合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今年即将再版。(北京中关村大街31

    作者刘再复先生1941年出生于福建南安刘林乡。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并到北京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加拿大卑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中央大学、东海大学等校担任过客座教授、讲座教授与访问学者。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荣誉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研究员、韩国檀国大学硕座教授。著有《性格组合论》、《鲁迅美学思想论稿》、《文学的反思》、《放逐诸神》、《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现代文学诸子论》、《高行健论》、《告别革命》(与李泽厚合著)、《传统与中国人》、《李泽厚美学概论》、《共鉴“五四”》、《红楼四书》、《刘再复散文诗合集》、《人论二十五种》、《漂流手记》十卷等41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翻译成英、日、韩、法、德等多种文字。

 

    以下摘录夏中义先生在《新潮学案》(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11月版)对《性格组合论》的几段评语,供读者阅读。

 

△不论未来将给刘再复何种历史评判,作为一个文论家,他已为新时期文坛提供了别具一格的人文美学则是事实。刘氏人文美学,主要是指其著名“三论”,即由“性格组合论”、“文学主体论”和“国魂反省论”所合成的学术建筑,诚然它尚未竣工,但透过疏疏密密的脚手架,似可隐约辨出它那金字塔型的三棱锥体轮廓,或某种不无逻辑关联的整体性构架。

 

△因为它是作者所珍视的学术生涯的真正发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涵盖“三论”的刘氏人文美学这一系统构想,本就是在探索“性格组合论”的过程中萌发并逐渐明朗的,同时又使该理论成了构筑刘氏美学金字塔的锥面模板。

 

△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严格地说,它是一种性格形态学,即它重在提炼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高峰期间所涌现的那些经典性人物造型的美学特征及其机制,这些特征与机制用刘再复的话来说,就是性格的一元二重深层整体结构,我命之为刘氏性格定式。……刘氏定式认为性格的美学特征有三:这就是它的“两极性”、“整体性”和“深层性”。

 

△从广义而非狭义的角度来探讨性格,即不把性格视为是现实主义小说中常见的“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而是“把性格看成是人的自然欲求和精神欲求的追求体系,看成不仅是行为方式而是包括心理方式、感情方式的总和”,这么一来,性格似乎也就成了人的现实生命存在的美学化身。

 

△刘再复称《性格组合论》才是其学术生涯的真正开端,这实在是有深意的。在我看来,《性格组合论》不仅是刘氏美学金字塔中的厚实模板,并且也是刘再复生命史上的大事件,因为它犹如碑,既痛苦地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又勃勃地预示着未来的、更激动人心的系统美学构想。……思想史上有两类不同形态的经典:一是既敏锐地表征了某时代的民族或人类的文化意向,又达到逻辑自圆的学术名著;二是只敏锐地表征了某时代的民族或人类的文化意向,却未达到逻辑自圆的学术力作——但两者皆能对民族或人类的精神发展产生深刻的共时态乃至历时态影响。我觉得,刘再复人文美学似属后一类。因为,当后人想追溯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对人的思考时,他就不能不读一点刘再复。

 

《性格组合论》目录
    
                                    
     第一章导论:关于人与文学的思考
              
              第一节   关于人的反思
              第二节   世界文学中人的观念的变迁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人的三次发现
    
      第二章 小说历史进化的一般轮廓
             
              第一节   生活故事化的展示阶段
              第二节   人物性格化的展示阶段
              第三节   内心世界审美化的展示阶段
              第四节   性格描绘与性格探索

        第三章  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第一节   性格与性格的两级性特征
              第二节   二重组合对形式逻辑排中律的反拨
              第三节   美丑融合与艺术的“完美”病
              第四节   性格的空间差异性与时间变异性
                  第五节   政治法庭与审美法庭

      第四章 性格二重组合的整体性
           
              第一节   性格二重组合的一元化
              第二节   常态的二重性与病态的二重性
              第三节   作家艺术家的理性调节
 
     第五章 性格二重组合的深层观念              
              
              第一节   性格组合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
              第二节   作家在性格塑造中的深层把握
              第三节   性格深层观念的哲学表述
              第四节   我国新时期文学的性格深化 

     第六章性格对照的三种方式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命运
          
              第一节   性格对照的三种方式及其外部对照的高低之分
              第二节   对于我国文学传统的反思
              第三节   对于我国性格美学观的反思

     第七章 性格组合的的若干结构类型
             
              第一节   善与恶的组合及其组合的复杂性
              第二节   悲喜剧性格的二重组合
              第三节   崇高与滑稽的性格交织 
              第四节   浪漫性的崇高与怪诞   
              第五节   崇高与秀美等因素的组合             
 
      第八章 性格组合的实现  
 
              第一节   性格的模糊性特征
              第二节   性格组合的模糊集合过程
              第三节   三种人物类属的机械划分及其弊病
              第四节   模糊性格与明确性格的综合表现
              第五节   作家艺术家的感性心理结构
     
      第九章 二重组合原理的哲学依据
              
               第一节   个性之谜与性格的双向逆反运动  
               第二节   同质环境与异质环境的组合 
 
      第十章 二重组合的心理基础
 
               第一节    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双重欲求
               第二节    两级心理对位效应
               第三节    文学的人性深度
 
      第十一章   情欲论
 
               第一节    情欲的结构
               第二节    情欲的功能状态
               第三节    情欲的系统性质
           (本章附录)作家对待狭义情欲的态度
 
      第十二章 圆形人物观念和二重组合原理
 
               第一节    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
               第二节    典型共名观念与圆形人物观念
               第三节    远距离观照与近距离观照
   
    附录一   关于“人物性格二重组合原理”答问
    附录二   关于《性格组合论》的总体构思
                                               
     后记
   
     再版后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又读沧海
后一篇:苍鹰三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