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国光先生的新思路
刘再复
香港回归前夕,我写了“天变,道不变”等七篇短文。如今澳门回归,又不免想到澳门。先是想到,澳门这么小的地方,竟然有澳门大学这样一所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正如我前两年想到香港这样一个小岛屿,竟然有香港大学、城市大学、科技大学、岭南大学、中文大学、理工大学、浸会大学等。年少时我咒骂殖民主义者,并没有想到应当客观地分析他们的功罪。此时冷静下来,知道大学毕竟是衡量统治者政绩的一种尺度,英、葡政府在港、澳的确也做了好事。
香港、澳门虽小,但全球关怀、研究中国文化的知识分子都纷纷前去瞻仰。其原因大约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语)。这一名句,放在当今语境阐释,便是港、澳虽小,但因有大学在、人才在,所以便有吸引四面八方的名气与灵气。
澳门比香港小,澳门大学大约也没有香港大学的规模,然而,只要有人才在、也不可轻视。近日读《明报月刊》的“澳门回归特辑”增刊,其中澳门大学中文学院院长邓国光教授的文章“儒家精神的再认——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抉择”,思路可谓不同寻常。他认为,市场经济建基於个人欲望,但社会前进的步伐,不能任由“看不见的手”摆弄。身外的物质再多也填塞不满欲望的沟壑,只有在精神上、心灵上取得实在的意义,个体生命取得健康、充份的发展,开启全民进取的局面,整个社会才能建立在有情、有义、有理的和谐秩序之内。尽管在对儒家思想的总评价上我和邓先生可能有些差别,但不能不承认,他这种形似“保守”、实则极端负责任的思路却是非常宝贵、非常有价值的。这是在“历史主义”进程中寻找“伦理主义”平衡的思路,是崇尚自由又防止自由滥用、尊重物质需求又寻找物欲横流制衡形式的思路。
读了邓先生的文章,我便与好友施议对通了一次电话。他是邓先生的伙伴,中文学院的副院长。议对兄是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第一位博士,夏承焘与吴世吕先生的得意弟子,中国词学的传人。他告诉我,按照邓先生的思路,中文学院已设计出一套以“经学”和“诗学”为重心的、涵盖中国正统学术的课程,致力於中国深层文化的研究与建设。我听罢又觉得思路不同一般。经学乃是精神向度,以此可把握思想价值观,建构良知体系;诗学乃是审美向度,以此町把握宇宙人生永恒境界,通晓文学艺术史。中文学院显然找到自己的位置与角色。
我对中国诗学十分倾心,但在《传统与中国人》中却对经学采取批判态度。来日若有机会到澳门游玩,邓、施二兄大约不会把我视为数典忘祖的“异端”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