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谢]拙作《走街串巷探寻徐闻古迹》发表于2022年9月6日《湛江日报》。特别感谢倪少娥老师7

(2022-09-06 21:58:24)
标签:

一路风吟

发表

作品

展示

分类: 发表展示
   [存谢]拙作《走街串巷 探寻徐闻古迹》发表于2022年9月6日《湛江日报》。特别感谢倪少娥老师!》

http://paper.gdzjdaily.com.cn/image/log.gif
返回报网首页   版面导航
2022年09月06日 星期二        

http://paper.gdzjdaily.com.cn/image/x1.gif
http://paper.gdzjdaily.com.cn/image/x2.gif
当前版: A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http://paper.gdzjdaily.com.cn/image/soundon.gif

走街串巷 探寻徐闻古迹

唐赵芳
http://paper.gdzjdaily.com.cn/resfile/2022-09-06/A06/9489779_nse_1662362314065_b.jpg
徐闻红楼(资料图片)
http://paper.gdzjdaily.com.cn/resfile/2022-09-06/A06/9489780_nse_1662362314393_b.jpg
徐闻广府会馆(资料图片)

   文/唐赵芳 (徐闻)

  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徐闻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徐闻古县城的文化遗存,也依然散落点缀在徐闻县城的街巷之中。

  感受广府会馆

  广府会馆地处徐城民主路43号,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是当时的江门、番禺等地商人,出自于经商、会行、联络、议事的需要而建的会所。镶嵌于大门上端的“广府会馆”匾额,是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新会谭国恩所题,字体稳重,苍劲有力。

  从会馆的通道进入,黑竭色的高墙方显巷道深深,踏上光滑的古石道,走过一个个拱门,穿行在疏漏下来的阳光里,不经意间,就会掉进历史的时空隧道,追思当年徐闻商业的繁荣和岁月流失的负重。

  广府会馆建造颇具特色,以通道为中轴线一分为二,南为会馆正厅,北为副厅。正厅是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面阔三开间,有走廊、大门、巨木屏风。门外石阶四级,两旁有抱鼓石雕。厅内九架梁斗拱结构,硬山顶,装饰木雕人物、花鸟虫兽,形象逼真。

  站在广府会馆的门前,举目仰望,蓝天白云下、砖木结构的会馆巍峨端庄,精雕细刻,尽显古色古香。

  品味“外翰第”

  走出红楼,进入城墙路124号,就是徐闻县负有盛名的“外翰第”。“外翰第”临街,门楼上嵌有“外翰第”三个大字,字体笔墨饱满。从门楼进入有一条笔直的通道,通道的尽头建有楼房,南边放有石湖,路边零星地生长着青青的小草。

  门楼的北侧有一座坐北向南的图口院宅,砖木结构。门口建有小小的门楼,匾额为“蕃椒”。庭院内有假山、花圃、摆放有盆花。黑褐色的假山层层叠叠,假山上有宝塔、亭台、阁宇,廊墙绿藤缦绕,洁静清幽。

  进入厅堂,正对面洁白的内墙上,涂画有麒麟、梅花、鹤松等图案,左面墙上也贴有图片,有福字图,有奖状,还有韩少秋老人上世纪50年代的照片……

  韩少秋原是中学教师,现已离休在家。老人告诉我们,此宅院建于清代光绪年间,为其祖父韩之潮所建,至今己有140多年历史,是一处书香门第。韩之潮是岁贡生,清光绪海南琼山县教渝。韩之潮去世后,其后裔子孙秉承先祖衣钵,知书识礼。

  走近红楼

  踏上悠悠的古石道,穿过深幽弯曲的巷子,不多时便来到了深藏于高低起伏的民居群宅中的红楼。红楼位于徐城街道办南门塘居委会48号,始建于民国时期,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因楼外表涂有红色,故当地人称为“红楼”。

  据记载,红楼原为古县衙门遗址,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成为寻常百姓家,2011年5月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掩映在绿荫之中的红楼,是两层仿法式砖木结构。如今,红楼虽仍旧坚固,但外墙部分墙体红色渐去,长出黑色青苔,印刻着岁月的斑驳,述说着岁月的沧桑……凝视着沉浸在岁月中的红楼,一股穿越时空的追忆涌上心头。

  寻访潘宅门楼

  潘宅门楼位于徐闻文塔路中南段、南关境门牌坊的斜对面,东临文塔路至华建小区东门的通道,临路的围墙为青石垒成。

  门楼的柴门紧锁着,我蹬上石头围墙跨入院落,坐南向北的门楼,青石板铺地,石柱门框,红色门面,墙体为青石加红砖筑砌,墙上贴有竖式对联。门楼的屋檐破损,石体的宅墙和屋面由于长久的日晒雨淋,斑斑驳驳。

  进入视线的潘宅门楼,并非真正独立的门楼,而是一个带有门楼的四合院,是潘氏族人居住的院落。由于主人长期工作在外,紧锁着的门楼空无一人,寂静而又深幽。

  近观远看,大院墙体高高,庭院深深,过去曾经的显赫如今依然可见一斑。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