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迁移
高一的第二学期,我家迁到了河南油田,家里只剩下我和弟弟及两个八十岁的老人和尚未收回的十几亩田地。每个周末回家,面对年迈苍苍的老人和干不完的农活,我的心里空荡荡地充满了焦虑。刚刚分田到户,农村里矛盾重重,纠纷不断,这些都是我没有能力应对解决的问题。常常是我坐在教室里,担心着家里的事,又埋怨父母离得太远,无法替我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我生病发烧的时候,我的情绪更是低落到了极点。我的老奶奶七十多岁了,每周回去帮我蒸好几锅馒头供上学吃。有时候她眼神不好,馒头还没有熟就拿出来了,我到了学校才发现,不得已又骑车子回家重蒸一次。老奶奶一生勤劳不息,到了老年依然辛苦。所幸她身体很好,从未生病。老奶奶99年过世,我那时在美国未能抬陵送葬,至今心中不安。
家里发生的这一切对我的学习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高二开始,我的学习就一直退步,甚至有一段时间我能不上课就不上课,晚上经常和其他同学出去看电影和听戏曲,简直有点放任自流了,
初中积累起来的优势在逐渐丧失殆尽。听起来好像我在给自己找理由,事实上在那个特殊敏感的年龄,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到年轻人的选择,特别需要有人帮我们分析引导鼓励。当然,我们一中的其他同学大多和我一样都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他们都依然坚持学习不松劲,多少也鼓励我未能滑得太远,
在这里也表示感谢!
高二时我和员小锋同桌,
有好几次周末,他邀请我去他家里。他家在叱干乡,周六中午从学校出发,到了晚上6点左右才能到他家,自行车几乎是推着到他家的,
一路北上全是大坡。他的父母非常有修养,也很热情,每次去他们都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我,使我倍感温暖,倍受感动。小锋的爸爸很有水平,是个老右派知识分子,晚上睡觉我们还一起谈论一些时事或者哲学话题。我当时真的很惊讶,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一个经受了无数挫折的知识分子,还依然在思考着国家的大事,关心着民族的命运。小山村的夜晚一片漆黑,周围没有一丝光亮,但我的心中并不黑暗,因为我的身边就亮着一盏灯,它闪着正义和智慧的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的这种责任感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直到我上了大学,他爸还给我写信,教育我如何做人。他爸的古文功底很深,文笔很好,可惜搬家太多,信都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