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伯父
(2009-04-09 10:37:25)
标签:
情感 |
星期日早晨,我还在睡梦中接到弟弟打来的电话,告诉我一个伤感的消息:今天凌晨三点钟,伯父已经去世了!弟弟的声音很轻,我能感觉到他的心情也很沉重,对于我也不亚于一个惊雷!曾经在我的生命中特别是很亲近的人突然阴阳两界,天上人间,我的心泛起莫名的酸楚,不管是我们曾经相处的怎么样,那已经毫无意义了,过去的已经永远属于死神,而今天那个让人记忆深刻的人就这样突然消失了,让人不由得感慨,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无常。从我出生到上大学之前,大部分的时间和伯父朝夕相处,音容笑貌,宛如昨天,突然就走了,我的心变得悲哀起来了。
伯父的一生是勤俭节约、辛勤劳作的一生,像千千万万生活在底层的中国农民一样,终生都在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为生活增添一些财富和乐趣,他不可能有什么高尚的追求,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生活目标。他心里有一个潜在的坚定信念就是:人来到世界上,就应该通过自己努力去劳动去改善生活,直到生命的尽头。他的身体一直不好,30多岁就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常常是疼痛难忍,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劳动和奔波。伯父没有上过很多学,文化水平不高,我印象里的伯父却很有智慧,做事说话有理有据。记得他有一次挖苦一个常常自夸的人说:“看把你能的,隔山都能听到兔子出气!?”就这么轻轻地一个笑话就让那个人红着脸吱声了。81年包产到户以后,农民的积极性大增,各家人使出全身的力气来养育自己家的庄稼,每年伯父家的亩产一直是最高的,他的身板不是最健壮的,他是用脑子在劳动 。八十年代之前,农村禁止投机倒把,不允许农民赶集交易,伯父可不理会这些,他基本每周都要骑自行车去距离我们村10多里地的农贸市场,去调查市场的状况,然后自己捉摸着怎么能赚点钱。他很有些生意人的眼光,看到便宜的商品赶紧吃下,然后换个地方再买掉,从中赚一点微薄的差价。就这样一分一分地积攒下来,在没有任何外来收入的情况下,他竟然在70年代末有近一千多元的存款,这在农村来讲不啻一个天文数字。他也是村里最早盖起大门房的人家之一,结果是给堂兄说媒的人的络绎不绝,就是冲着那个高大体面的门房来的,在那个贫瘠的年代,这是一个家庭殷实的象征。
当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美国人家庭的富裕和奢侈浪费,对比之下, 常常感慨我们中国人勤劳、节俭和忍耐精神。在我儿时的记忆当中,伯父一家很少去花钱买什么生活消费品。好像每花一分钱伯父和伯母多要慎重考虑好几天才能下决心似的。吃的菜都是自己家种的,伯父伯母的衣服基本都是自己纺线织布自己裁剪,孩子们的部分衣物是买的,也都是缝补好几遍依旧穿在身上。伯母的厨艺很好,很简单的材料经她的手一加工,变得味道很好吃,很爱吃。那年头村里头经常有走街串巷的卖水果蔬菜之类的,很少看到他们一家买。
伯母十年前因病过世,伯父老年丧偶,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大儿子在县城做生意,小儿子也分开独立生活了。伯父一个人在老房子里住,他的腿疼病越加严重了。他一刻也没有闲着,每天都要到苹果地里去干活。自行车是没法骑了,集市去一趟不容易,他就选择了给外地来收苹果的商人当起了经济人,挨家挨户地去帮着收苹果,赚一个零花钱。他一生都不缺钱花,却很少真的花。据堂兄说伯父临走的时候,还给兄弟二人留下了一笔可观的钱。
大儿子在县城交际颇广,葬礼的场面挺大,据说也花了不少的钱。我想九泉之下的伯父一定又高兴又惋惜吧,这么多钱他真的可以干很多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