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二十年后我们来相会(续四)
(2008-09-23 15:50:24)
标签:
校园学生宿舍区体育馆思乡明信片食堂国海西安杂谈 |
离开了教学楼,再往回往东方向走,我们来到了当年的宿舍区。先是到了学5楼,这是我们离开校园前住的地方,内里包藏了许多我们当年许多难忘的青春往事。周末通宵地打够级,深夜过了11点我站在门卫的小房子里练空劲气功治疗我的失眠,中午12:30集体准时收听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无数个夜晚为社会敏感话题争论不休。还有那个令人伤感的毕业告别酒会就在4楼顶头的这间大房子开的,那时的我们心中充满了迷茫和苦涩,前途茫茫,都不知道未来在那里?这之前我们很多人都是一路上学,从没有真正接触社会,特别是农村来的学生,对社会有一种莫名的畏惧和厌恶。那几年学生闹事比较频繁,反映出校园青年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十分尖锐。毕业后的第一年,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悲剧就是最残酷的证明。可是我们又不能总是生活在鸟笼子了,必须飞出去自个寻食吃,学校也不可能再供养我们了。我们就是带着这样一种默然复杂的心情怆然离开学校的。正惠兄可能是比我记忆更深刻吧,他当初甜蜜的恋爱和最后无奈的分手也都是发生在这里。我毕业后第一年还来过学校看他,那时他继续读研究生,还没有从失恋的阴影里走出来,见了面话题总是绕回那个远在他方已经为人妻的她。可以说在这个明月照耀的深夜,重新造访这个古旧的宿舍楼,我们三个人心中勾起的回忆各有滋味,萦绕在各自心头的往事也各有不同,都在自己的心里。
离开了学5楼,继续往东。哎!?当年诺大的运动场地怎么不见了呢?却只留下一栋栋新宿舍楼。当年的看台和跑道早已不见了踪影,这让我们难免有些遗憾。记得我刚入学时,就和那个旧运动场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高中毕业的我身体素质极度地差。立定跳远 1.9米、拉单杠4下、100米14秒以上、推铅球是7.9米,都是介于及格和不及格中间,在我们那个争强好胜的年代让我倍受打击,信心严重受挫。刚一入学就迎头一棒,让我门门课争取“良”以上的计划眼看就要成为泡影了。后来我就天天早晚在这里迎着寒风酷暑锻炼,到第一个学期末的时候,体育平均分是79.5分。为了再增加了0.5弄个良,我硬拉着徐老师在大雪天里反复测立定跳,因为其他三项实在是没有提高的空间了,最后还是没有够良的标准。徐老师有点不忍,就勉强给了我个“良”,终于完成了我的计划。睹物思旧,难免为昨日的单纯和执着感慨良多。
挨着体育馆的西边就是我们的学一楼,也就是我们当初入学时候住的宿舍楼。在这座楼里,留给我更多的是思乡的回忆。因为我们那时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和父母,单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来求学,非常非常地想家。经常是因为想家晚上都不愿去上自习,一个人躺在床上发呆,看到一个老乡就拼命和人家聊天,话题大多是选择家乡的事情,借以慰籍那个极度思念的心。那时特别羡慕那些高年级的老乡,他们谈起家乡非常的平淡,完全摆脱了思乡的困扰。第一学期是我有生以来最长的一个学期,也是最难过的一个学期。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给高中的同学写信,特别是西安附近的同学,恳求他们讲关于家乡的故事。搞得西安的同学很是奇怪,高中时候不都极力想考到外地去吗?怎么没有走几天家乡就变得这么可爱了?他们实在是不理解我们在外地同学的心情。记得第一个学期我们新同学的书信特别多,每次下课都是先去传达室等候开箱取信,平均每天接到两封信属于正常的。因为写得多,接到得回信自然就多了。到了节日就更多了,不过大多是明信片。当时东营这里的明信片不多,我们寝室的张志军挺有经济头脑,让他哥专门从河南买了些嵩山少林寺的明信片亲自送来了。刚开始卖不出去把他愁坏了,后来灵机一动在学一楼贴了张广告,结果很快就销售一空,让我们这些学管理的真实见证了广告传媒的力量。这小子很是发了笔横财,让我们羡慕的要紧。其实现在来看,我很感激那一段艰难岁月,使我以后的人生无论在什么地方,再也没有被思乡所困扰。毕业后分到北京,转战深圳,甚至是到了遥远的美国,我都能心安理得的就地取材,进入新生活。
当年的学一楼的东边有个简陋的厨房,周末爱厨艺的同学可以在里面做饭吃。那时候经常有附近的渔夫用自行车拖着他们捞得螃蟹来卖,也就是6毛钱一斤吧,等到天快黑了简直就是白送一样,因为渔夫拿回家去也没法保存。那些从南方来的同学经常买一大盘煮着吃,着实捡了些大便宜。而我这个从西北农村来的对螃蟹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也不懂怎么吃,想起来就后悔不迭。现如今那个简陋的厨房已经给拆掉了,新起了一栋买小商品的楼房。
学一楼的南面就是学校的第二食堂,也是我们刚来的时候每天早早就光顾的食堂。第一学期18岁的我还在长个子,经常感到肚子饿, 经常是第三节课一下就溜到食堂吃饭。我们刚来的时候都买的崭新碗筷,看到老同学吃完饭就把碗筷放在碗橱里也不锁,觉着新奇也就随便跟着放在那里。结果第二顿饭来了后已经被人换成两个旧饭碗,算是给我们上了一课。使我们明白大学也只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并不是纯净的没有杂质的群体。冬天的早晨特别冷,我们很多时候都不愿意跑早操,而是十分热恋那暖暖的被窝。到了吃饭时间,也都不原意起来,就轮流派一个同学去打6个人的饭,回来分着吃。那时候南方来的国海和祖水都不习惯吃面食,手里拿着馒头就像吃药似的难以下咽。有一次,我当着他们的面表演了一番,8口吃了四个大包子,把他们惊得口瞪目呆。还记得那个学期冬天里的第一场雪,那些从广东来的同学早晨起来下楼后看到雪兴奋地有些发狂,在院子里用雪追逐打闹,就像小孩子到了童话世界里一样。我那时才知道中国还有不下雪的地方呢。也难怪,我从来就没有去过南方,更不用说国海所在的天涯海角了。
挨着第二食堂的东面,就是学7楼,也就是当年的女生楼。这是一个在所有男生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的地方,也是让当年的男生们一提起就心跳的圣地、禁地。学一楼和学七楼中间只是隔了一个马路,隔窗远眺,每个青春期的男孩子都在这里寻找过各自心目中的那个“她”吧。只可惜石油院校僧多粥少,留下了一大批的情场失意者,
演绎了不少青春爱情的悲喜剧。我们在住学一楼的时候,谈恋爱的同学还比较少,等搬到学5楼的时候,距离虽然远了些,但和学7楼的关系反而更密切了。多次跃跃欲试后,男女生的胆子也大了,很多幸运的人们终于打破心里的禁区,去追求属于他们的幸福。到毕业的时候,两个班内部竟各成了一对。
正在我们兴犹未尽的回忆着当年的往事时,我的电话又响起来了。杨老师又在第三次催我们回去喝酒了,我一看时间已经是13号的凌晨2点多了。三个人才恋恋不舍地沿着当年通向荟萃湖的马路向宾馆的方向走去。对学校有了这样一个完整的感觉,我的感觉是我已经回到了从前,一桩桩、一件件往事象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回放着,20年的时光抹不去心中那些特殊的记忆。那是一个梦和遐想及现实相互交织的岁月,注定要在我们平凡的一生立下一座青春的丰碑,让我们时时瞻仰和缅怀。月夜里旧地重游,我们的心里说不出是感动、感慨、感激、感怀?或许还夹杂着淡淡的伤感吧。
我抬头看天空,月亮还是亦步亦趋的跟着我们,象个忠实的朋友深情地注视着,和我们一道分享着人生的离散聚合,悲喜交织。我们都默然无语,若有所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为什么,我又想起了苏轼的这首咏月的千古名诗。在这个中秋节快到的时刻,把它送给我的亲人和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