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与现实的唇齿关系——《我是植物人》

标签:
杂谈 |
http://s8/middle/4ccd4f1fg92d088afd027&690
众道公司出品的影片,应该算是看全了。最出名的要算顾筠的《筑梦2008》。其余也就是王竞和他的制片人兼编剧谢晓东合作的影片《一年到头》和《无形杀》。再加上,一部叫李易祥主演的《业主狂想曲》。不难看出,众道公司的影片是旗帜鲜明地高举现实主义大旗,妄图成为这个时代的某种意义上的代言人。
就像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世界是完美的。影像对我们所深处的现实的参予性,应当是种适时的提醒,而非传声筒式的无原则的粉饰,。众道公司的新作,也是王竞与谢晓东联袂的结晶《我是植物人》力图勾勒出影像与现实的一条渐近线。影片的核心命题,是制假与遗忘所带来的纠葛,并由此连带出的唤醒与救赎的重建。于是,良知在其中以变奏的形式在穿梭、徘徊,并最终回到人伦之底限的正轨。很多人对这部影片的喜爱,基本抱持着“物以稀为贵”这一心态,毕竟中国电影进入新世纪后,常让我们的观者如同冯超扮演的女主人公一样,失忆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火热”,而《我是植物人》却以逼近现实的尖锐,让我们为影像与现实的唇齿关系而振奋。但仅有着对现实的体察,还是远远不够的。越是现实主义题材,越应考虑受众的接纳。好在《我是植物人》在叙事模式上,采取了准好莱坞式的叙事策略。以悬疑和爱情,作为叙事行进之时的推动力。使影片在外观上做到了一定的观赏性。只是单从爱情上来看,有些虎头蛇尾,李乃文与冯波的情感,开始时,还保留着“暧昧”的趣味,但越到后来,两人的情感走向越发温吞,也越发寡淡。这也包括李乃文对冯波的情感,对冯波的唤醒并没有起到直接的推进作用。
实际上,《我是植物人》所说的植物人,应不止于冯超,以及影片提及的那个病中的小孩。更大的范围也应波及到,医药公司、药检机关,包括与之相关的关键部门。在众生相的扫描上,让剧中人对现实妄图充塞不闻的麻木状态得到一次消解,并反射到每一个观者,每一个潜在的“植物人”。正是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态度,对悲剧的酝酿,起到了一定的催化功能。而《我是植物人》所要告诉我们的,总会有一天,不知会有哪块石头会砸到自己的脚,我们的生活就是这般充满着不可知的悬念,我们的麻木所造成的不仁就是我们头上的一柄悬剑。影片也基本完成了这样一个令人侧目又必须面对的现实寓言。冯波从无动于衷的造假者,变成一个被动的受害者,再到一个果决的现实披露人。无疑渗透着一个强健而不可动摇的因果循环,这诚然不是简单的报应不爽,但却让我们对某种盲人摸象般的现实的依赖变的松脆。,这是全片最上人唏嘘感慨之处,也使真正具社会良知的有识之士会为之击节叫好之所在。你即使扮置若罔闻,或真的失忆,你照样躲不过无情现实对你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