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播学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2007-12-21 13:51:34)
标签:

学习公社

教育技术学

分类: 教育技术学
 

传播学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徐晓雄

摘要:本文从传播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出发,阐述了传播学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理论发展的重要贡献,分析了近些年来其影响减弱的原因,同时提出了麦氏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旨在为进一步发展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传播学  教育技术学  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57

传播学理论作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为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近些年来其影响逐渐减弱,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取向我们可以略见一斑,大多注重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尤其是以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为主线的研究(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笔者认为一门学科的发展过多依赖于某一门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也是危险的。因此本文试图以解读麦克鲁汉的传播思想为切入点,看看是否可以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带来一点启示。

一、传播学理论起源、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传播学二十世纪20年代起源于美国,最早论述政治传播的书出版于1922年,它是李普曼(WalterLippman)的《舆论》,30至40年代传播学研究领域开始形成及发展,其中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D.Lasswall)1948年在《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一般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元素(5W)的直线式传播模式。其中每个“W”都类同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相应要素,这些要素自然也成为研究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的教育技术学所关心、考虑的重要因素。这5w所指的分别是:

?/P>

Who

教师或其他信息源

Sayswhat

说什么

教学内容

Inwhich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教学媒体

Towhom

对谁

教学对象即学习者

Withwhat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

教学效果

此后开始了传播模式的研究:香农和韦弗提出的信息论传播模型、维纳的控制论传播模型、贝尔洛SMCR(Source—Message——Channel——Receiver)模型、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型等。在传播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教育上,其着重点在新技术的使用,如广播教育、公共讲演上和小组讨论等基本的传播技能的传授,以及各种传播实践在课堂中的作用。由此看来用传播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解释教育现象,探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顺其自然的成为教育技术学的一个研究领域,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并由此诞生了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它在认识教学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为改善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条件,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传播学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理论发展的贡献——从静态的媒体论走向动态的过程论传播理论的成果被引进视听教学领域以后,使视听教学运动向一个崭新的方向发展,使人们的眼光从静态的、一维的工具手段的方面转向了动态的、多维的教学过程方面。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视听领域的实践范畴和理论框架——由仅仅重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为充分关注教学信息怎样从发送者(教师),经由各种渠道(媒体),传递到接受者(学生)的整个传播过程。具体地说,视听传播从如下几方面应用了传播学的观点和方法:

①应用传播过程的观点,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都置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纠正了传统视听教学理论对视听媒体进行孤立研究的错误倾向。

②把传播学中讯息(message)的结构、处理方式、内容引入视听传播领域,这是教育技术设计范畴中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

③视听传播接受了传播学中多种感官的思想,使视听媒体扩展为多种媒体,解决了视听教学“眼和耳”的局限,同时也为以后提出学习资源的概念打下基础。

④反馈和控制是传播学的重要内容,教育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流向是双向的、互动的。传统的视听教学只注重信息的单向传递,而不研究学生的反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为了观测教育的效果,视听传播开始重视师生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活动。

传播学的引入及应用,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发展。1962年,南加洲大学博士研究生埃博克(SidneyC.Eboch)综合了系统思想、传播理论和同时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的关系”的理论模型,后来该模型被以伊利(D.P.Ely)为首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所采用,成为视听传播的理论框架。1963年发布了第一份视听传播的官方定义,其基本内容是:

“Audiovisualcommunicationsisthatbranchofeducationaltheoryandpracticeprimarilyconcernedwiththedesignanduseofmessageswhichcontrolthelearningprocess。”

“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对用于控制学习过程的讯息进行的设计和使用。”

这次定义完成了从视听教学到视听传播的转变,也是美国教育技术史上第一个理论变革的范式。视听传播的理论意义是重大的,但由于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影响不大,到了60年代后期,传播学理论在该领域的影响逐渐减弱,就美国教育与技术协会(AECT)的主要专业理论刊物《教育传播与技术刊物》与《教学开发刊物》合刊为《教育技术研究与开发》一事,美国著名教育技术史学家赛特勒认为名称将“传播”二字删除,这标志着“教育技术明确的退出,并割裂与传播理论的联系”。从此国内外学者、专家将研究目光转移到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系统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上来,尤其是以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为主线的研究上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局面,笔者认为原因有四:

1、传播理论与系统科学的有机结合促成了教育技术学从媒体论向过程论的过渡,在实践领域中,已意识不到传播理论的重要作用。

2、教学过程中的要素较多(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复杂程度高,因此按照各种类型的传播模式设计的教学过程,难免陷入模式化、简单化。

3、缺乏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和认知心理学的结合研究。例如对于页面布局、屏幕设计、图形和视觉设计等微观教学情景设计时显得软弱无力。

4、缺乏积极引入新的传播理论,以充实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

三、麦氏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理论发展的启示

一般认为,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以图象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上面所提到的传播理论主要是针对上述三种媒介为依托的传播过程的归纳和总结,体现了此三种媒体的传播特点。教育传播也不例外。

随着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正在得到飞速发展。所谓网络媒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体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毫不夸张地讲,网络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与获取,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读书学习的效率。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具有和上述三种媒体截然不同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多媒体化、实时化、交互性、及时反馈等。现有的教育传播理论没有很好地描述网络媒体这些新特点,也就是说,现有的教育传播理论正面临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还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研究如何把这种突出及时反馈、互动效应的网络媒体用于教育传播的理论也并不多见。教育技术迫切需要这方面理论的支持,从而能够对如何开展网络教学,如何进行交互式的教学系统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做出合理的回答。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西方传播学巨匠,有人称他为“继弗洛伊德、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预言了今天的现实,并提出了相应的传播理论的雏形。难怪他的同代学者们称他为“另类、异类”。今天的现实逐渐在印证他的预言、他的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未来的预测能力。

马歇尔·麦克卢汉重要观点:

1.地球已成为一个小小的“环球村”。

2.媒介即讯息。

3.媒体是人的延伸。

4.“冷媒体”、“热媒体”。

下面我们通过解读麦氏的传播思想,看看是否可以为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网络教育带来一点启示。

解读一:网络时代使信息的传输瞬息万里,教育凭借互联网已实现了同步化,时空的差异已不复存在,地球已真正成为了一个小小的“教育环球村”。在这个“村落”下,人类结成了一个密切相互作用、紧密的虚拟社区。交流、探讨、协作、合作、探究等各种方式的学习以共同解决问题。人类的学习不再是专精的一门,不再是只偏重文字和线性结构,而是注重感知世界整体性、非线性的把握,知识全面、多样化的发展。

解读二:媒介即讯息,一般人认为媒介仅仅是形式,是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它是消极的、静态的。其实我们教育技术界长期对媒体认识的一种错误的观点即媒体论、工具论均出于此。麦氏认为媒体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信息有重大的影响,甚至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由此来看我们今天的网络教育,不仅仅只是迎来了一种新的、便利的学习工具,而是网络教育正在决定着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华南师范大学桑新民教授在经历了四年试验研究《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当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教育三大基石中的裂变:阅读方式的变革、写作方式的变革、计算方式的变革”等重要的教育理念,都是解读麦氏此观点的重要佐证、继承与发展。

解读三:麦氏以奇特而全新的视角解释媒体与人的关系,各种媒体对人的感知有强烈的影响,不同的媒体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如印刷媒体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视听媒体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等。他甚至将人的延伸一分为二:电子媒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体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中枢神经系统把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机体。这些观点从宏观层面上讲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人——技术、人——世界的关系;从微观的层面上讲如加强与认知心理学的结合研究,应用于微观情景的教学设计,如页面布局、屏幕设计、图形和视觉设计等方面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领域都可能有较大的突破。

解读四:冷媒体就是低清晰的媒体(如手稿、口语等),因为它们的清晰度低,所以要求人们深刻参与、深度介入,它们为人们填补缺失、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利于创造性地发挥;热媒体就是高清晰的媒体(如广播、电影等),提供充分而清晰的信息,人们被剥夺了参与的机会,不利于创造性的发挥。这一点应是我们选择教学媒体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即依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媒体,不宜一味的追求高科技。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麦氏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有益的,因此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笔者认为是有必要的。本文只是初步的探讨,由于涉及两大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难于驾驭,许多观点、看法不够成熟,但旨在引起对此研究的进一步关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同仁的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广州510631)

参考文献

[1]张祖忻编著,《美国教育技术的理论及其演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

[2]〔加〕马歇尔·麦克鲁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

[3]〔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3年

[4]〔加〕埃里克·麦克鲁汉〔加〕弗兰克·秦格龙编,《麦克鲁汉精髓》,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5]〔美〕斯蒂文·小约翰著,陈德民,叶晓辉译,《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6]桑新民主编,张倩苇副主编,《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

[7]Saettler,Paul.TheEvolutionofAmericanEducationalTechnology.CO:LibrariesUnlimited,1990,p.28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