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遇长假休刊之外,我每周都要与她约会一次,不是情侣胜似情侣。这一情缘不断的约会,一晃持续了十度春秋。无论股市是牛市还是熊市,无论季节是酷暑还是寒冬,也无论天气是刮台风还是下暴雨,我总是与她如期照面,爱不释手,相看不厌。如果用当下颇为流行的一个新词来形容,那么我要算是《红周刊》的“老粉丝”。
说实话,我十年坚持每周必看《红周刊》,前六年是营业部赠阅的,后四年才是自己去邮电大楼门前的报摊上购买。前几年,虽说营业部会赠送《红周刊》,但我们只能在周一开盘前读到她。后来听股友说,每周六、周日街上有卖,于是我就赶早到报摊上先睹为快。这比之前拖到下周一临开盘时急匆匆地扫瞄几眼一大摞的证券报刊,效果要好多了。
记得在2001年的一个周一,不知是谁乘女管理员去上洗手间的空隙,顺手牵羊地摸走了两本《红周刊》,使来迟一步的两位大户没分到,结果他俩大发雷霆,一个扬言如不补回《红周刊》就要投诉,一个叫嚷着立马要移户到其他的营业部,弄得女管理员直抹眼泪。见此情景,我立即把自己的那本《红周刊》“贡献”出来,叫他俩轮阅,别为难那位年轻的管理员了。不过我有言在先:“收盘后还我,我要留作资料。”许多年过去了,这段小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为营业部里因《红周刊》缺失做了一回“活雷锋”,倒不是我的境界有多高,当事人并不知我在两天前的周六就已经在报摊读过了。这件事正好也说明,不仅我是《红周刊》的“老粉丝”,那两位向管理员发脾气的大户不也是《红周刊》的“老粉丝”吗?
2003年正值大熊中途,券商普遍亏损,营业部开始“节衣缩食”,原赠送客户的三大证券报只给一份,《红周刊》等刊物也被砍掉了。从那年起,我只好每逢周六上街去买《红周刊》,风雨无阻,一期不落。我为啥乐意做《红周刊》的“老粉丝”?说起来还真是一言难尽。简要地说,她常能让我明白一些政策的深层原因,她常能启示我在股票投资与投机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她常能提醒我绕开暗礁规避凶险。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散户之家”栏目开设得好。这个小栏目视公众投资者为亲人,而不是一味地“请君入瓮”,一味地胡乱忽悠。维护“三公”原则,她敢于讲几句真话;研判大盘走势,她常有真知灼见;话题贴近公众,她为建设一个健康的市场献计献策。中国的公众投资者数千万之多,他们的美好愿望与心声,他们对市场建设的看法与建议,本应有更多些的表达渠道。“散户之家”就是一块难能可贵的小园地,这也是我十年不懈地珍爱《红周刊》的主要原因。
因爱看《红周刊》之故,街头上晒得黝黑黝黑的好几位卖报大嫂都成了我的老相识,后来我定点向一位下岗女工购买。有一次,我出门旅游无法在周六赶回,当时《红周刊》经常脱销。等我周日下午回到家后便直奔报摊,想不到这位下岗女工特意为我留下一本《红周刊》,令我十分感动。我深知,这位下岗女工生存确实不易。她却笑着说:“你是红刊的老粉丝,我不担心亏几块钱!”今年一个双休日,福州遇到台风来袭,我依然乘车去买《红周刊》。风雨交加中,当这位下岗女工把用两层防湿塑料袋包好的《红周刊》递到我手时,我见她全身的衣服早已湿透了。我的鼻子好一阵发酸,想到股市何尝不是充满风风雨雨的地方,想到如歌岁月中我与《红周刊》十年不离不弃的约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