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两组“历史”数据耐人寻味:一是以“比例配售”方式募资50亿的华夏复兴基金的配售比例约为9.7%,低于今年4月发售的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基金11%的配售比例,再创基金以比例配售以来的历史新低;二是中登公司的数据显示,8月份基金新增开户数511.8万,与7月份环比增长5倍,再创开户数历史新高。基金“中签率”再创历史新低与基金开户数再创历史新高,这两个“历史”数据既表明蜂拥A股市场的公众的“流动性”资金尚无退潮迹象,同时也表明众多基民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对基民的风险教育则一直处于缺失状态之中。因此,笔者以为,加强对基民的风险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首先,基民极有必要破除基金都是“常胜将军”的迷信观念。在国内素有“大散户”的绰号基金,说到底也是股海中的弄潮儿。股海有高潮,也必定有低潮。当高潮时,不少“大散户”固然很顺手即可获取来自公众的“流动性”资金所产生的差价,但低潮时,许多“大散户”同样难以逃脱灭顶之灾。以美国1987年的股灾为例,当时为数众多的证券基金都没逃过严重亏损和被迫清盘的劫难。即便是处于长牛时期,美国也有相当多的基金表现很差。相关资讯表明,1996年尚存在于数据库中的美国股市基金,约有40%后来都陆续清盘或与其它基金合并。其间,超大型的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存活率略高一些,但仍有36%消亡,大型公司的基金则有49%消亡,小型公司的基金则有40%消亡。近期的例子也颇能佐证基金不乏“常败将军”:据悉,因受美国ABX次优债危机的影响,两只贝尔斯登对冲基金血本无归,剩余资产价值几近为零,与清盘无异。上月底,标准普尔披露,英国对冲基金Cheyne
Capital
Management旗下的投资工具SIV所持次优债组合价值大缩水而可能被迫清盘。回顾2005年我国股市基金的中报也可知,当时的五十余只基金全面陷入亏损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成了股市退潮时的“裸泳者”。无数事实证明,许多基金管理人并不见得就比部分散户更能准确地把握股市行情,现有的基金中究竟能出几个“常胜将军”还有待将来时间的检验。
其次,基民极有必要纠正自己不是“迟到傻蛋”的盲从心态。以“比例配售”方式募资50亿的华夏复兴基金的配售比例约为9.7%,说明有高达515亿的以基民为主的资金争先恐后地参与了抢购,同时也说明市场的“蓝筹泡沫”和“天价股泡沫”里饱含着“基金泡沫”。众所周知,近两年基金可观的分红绝大多数并非来自上市公司的派息,而是来自个股股价的拉升和炒作。然而,历史经验证明,“蓝筹泡沫”和“天价股泡沫”也是泡沫,基金抱团于高价蓝筹股同样会有风险,基金操盘手在价格普遍高高在上的股票中选股同样也难免接到最后一棒。基金操盘者之所以敢于在高价介入某些谈不上有分红或实际分红少得几可忽略不计的股票,皆缘于预期其后依然会有“迟到傻蛋”以更高昂的股价跟风买入。殊不知,一旦基金持股品种日渐缺少了“迟到傻蛋”的接盘,重金介入高价股的基金自己也会变成“迟到傻蛋”。据笔者所知,那些抢购基金的基民很少有人担忧自己也有可能是“迟到傻蛋”,盲从者占了大多数。他们并不了解上市公司的“大非”、“小非”从二级市场套现走和将套现走多少资金,他们并不了解当下股指是否已处于高位,他们并不了解当大家一窝蜂似的直接或间接涌入股市之时大盘离顶部高风险区位也就不远了。
再者,基民开户数一再刷新历史纪录,而有关方面对基民的风险教育却显得十分缺乏。基金半年报披露,56家基金公司旗下323只开放式基金总份额已达1.1154万亿份,其中个人投资者持有9914.22万份,持有比例高达88.50%。若将民营公司持有的基金份额也纳入个人投资者之列,则个人投资者所持比例还要高些。基金新增开户数的持续激增,表明越来越多的公众在短期赚钱效应的影响下纷纷以抢购基金的方式间接进入A股市场。但是,大凡基金机构在发售基金时,总是一味地向公众宣扬该基金机构如何会找牛股或如何会赚钱,总是千篇一律地唱多股市,总是绝口不谈基金经理眼前可投资的低估值品种稀缺的局限,总是绝口不谈股市有风险的客观事实,这就不免存在片面性和误导公众之嫌。谁来为日趋庞大的基民大军补上不可或缺的股市风险课呢?笔者以为,管理层有责任重视和化解新基金可投资品种不足的“瓶颈”问题,尽早走出蓝筹股低股权流通比例而高定价、高市盈率、高溢价首发的误区,以利于基金长线投资,以利于预防基金的收益率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在避免基金陷入规模困境的同时,还理应切实地加强对基民的风险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