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去年今日同窗聚会合影
题图二:与女儿合影于会场
近两日,复旦熙攘。值百廿校庆,纪念之仪如火如荼。
去岁今日,5月25日,适复旦119载校庆之期,亦外文系1964级学子返校之会也。
晨7:30,余离宅,小女伴行,乘滴滴车,7:45分至正大体育馆外。未即入会场,径诣邻侧“银流咖啡馆”,受《复旦人》二记(小陈、小王)访近两时辰。其刊第42期,载长文《毛荣贵:从外文系“差生”到教授,一位六四校友的不平凡之路》。
访毕,入体育馆,双目为之一朗。馆宇宏敞,满堂喜色。盖此馆兼作会堂,两用之。余昔年(1964 -
1970)在复旦,唯登辉堂可容千人,今此馆据闻能纳5000众!
小女引余至零二六四同窗聚处。瞬时,昔时熟颜入目——三年疫隔,未得相聚。犹记2014年9月,入学50周年之会,印象殊深。倏忽十载,今已80返母校。众人形貌之变(实乃老态)逾乎想象:10年前,已觉苍颜,有同窗作《七十岁,我们回复旦》;今则更老矣。人生十年,何异天壤?9:46,同窗邀合影,小女亦入焉。
主席台两侧悬长联:
学海帆扬,誓志如初,望大道四方心驰往;
卿云歌起,光华依旧,纵山河千里我归来
品此联,渐入佳境。俄有一女(联之撰者)自右趋前,言欲采访。余惊曰:“今回母校,本赴校庆,何成采访‘专业户’耶?”未及细思,女自陈姓常,现主理校友总会媒体事务……
午十一时半许,百十九载校庆主题大会讫。
随志愿者导行,至南区食堂用膳,路仅十分钟许。食堂气派非凡,“学生餐厅”四字乃苏步青先生所题。“怀旧午餐”凭券而领:饭、红烧肉、糟溜鱼片、番茄炒蛋、青菜、熏鱼,佐以香蕉、酸奶。皆家常味,然甚可口。廉颇虽老,饭量未减,同桌四五人,余食速最疾,盘无余粒。
午后一时半许,自南区食堂出,三五相偕,随举牌志愿者过老外文楼,至新外文楼下。一路新景掩旧迹,处处动人心扉。
由相辉堂右侧入,抬首见灰楼矗立,其右上角题“外文楼
陆谷孙”,非正楷,乃陆公手迹拼就。凝视久之,忆念陆先生不已。
外文楼305室,0264同窗末次之聚,午后3:20分散。楼下,余与同窗魏君遇小袁(志愿者,德语系三年级研究生,会间为余摄赠礼、发言之影,备博客图文之用。会后传照至余手机,摄技甚佳)。余问:“哪条路通校门?”小袁爽然曰:“吾送君等往。”其言暖心!
1964 -
1970年间,余数行“南京路”(今“光华大道”),道旁悬铃木如旧。昔年可疾走百米,十五六秒即至;今则步履蹒跚矣。魏君足痛,行缓,余与小袁两度候之。小女晨陪余至,十一时离去,频微讯问:“若门外难召滴滴,最近公交站何在?”小袁主动送余与魏君至校门,感荷不已!
余1970离校,1992 -
2024年,0264同窗岁相聚,凡32年未辍。戴惠兴同窗掌组织之责,殚精竭虑 -- 若无戴君,吾辈几如散沙。
归家数日,托小袁代查藏书。小袁不仅细查,复告余:“毛老师,复旦图书馆搜君之名,得73条目,译著、专著各半,皆可借阅。《英语人生》在列,点入可见详介。”
加载中,请稍候......